郑强滚出贵大。”2012年,郑强出任贵州大学校长,打算砍掉学校的树林,学生们愤怒

玄光旅 2025-04-04 16:42:31

郑强滚出贵大。”2012年,郑强出任贵州大学校长,打算砍掉学校的树林,学生们愤怒抗议。谁知4年后,事情反转了。 2012年的贵州大学校园里,一场罕见的抗议活动正在上演。校园中央,几十名学生手持横幅,将准备进场施工的队伍团团围住。横幅上"誓死保卫贵大树林"、"反对破坏校园生态"等标语格外醒目。这些学生们情绪激动,他们认为新上任的校长郑强此举是在破坏校园环境,是一种"形象工程"。 事情很快在网络上发酵。校内论坛和社交媒体上,"郑强滚出贵大"的声音此起彼伏。有学生在网上发帖称,这些树木是贵大的"绿色底蕴",砍伐它们就是在摧毁学校的历史。更有甚者,一些言论开始针对郑强校长的个人特征,给他起了"光头强"的绰号,这个带着些许讽刺意味的称呼在校园里快速流传开来。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少教师也加入了反对的阵营。一些资深教授公开表态:"贵大的大树是学校的精神象征,怎能说砍就砍?"还有教师在教职工会议上质疑,认为这样的改造工程只是为了政绩,根本无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这种来自教师群体的否定,使得整个事件的性质变得更加复杂。 施工计划被迫暂停,但争议并未平息。当时的场面十分尴尬:一边是坚持改革的新任校长,一边是群情激愤的师生。最让郑强感到意外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参与决策的其他校领导却保持沉默,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这个集体决定辩护。 这场风波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一所西部高校在面临改革时的阵痛。作为一所省属重点大学,贵州大学承载着培养地方人才的重任。然而,当改革触及到师生的既有利益和习惯时,阻力便随之而来。这种阻力不仅来自于对环境改造的担忧,更深层次的是对改革本身的抵触。 随着事态的发展,网络上对郑强的批评越来越尖锐。有人翻出他在浙江大学时的言论,质疑他是否理解贵州的教育现状;也有人对他的改革方式提出批评,认为过于激进。一时间,这位刚上任的校长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之中。 然而,就在这看似最艰难的时刻,郑强并没有退缩。作为一个在学术界打拼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他深知改革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这场始于砍树的争议,实际上只是贵大改革的一个缩影,背后折射出的是一所大学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 整个2012年下半年,这场风波持续发酵,成为了贵州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当时,很少有人能预料到,这个备受争议的决定,会在四年后得到如此不同的评价。而这个被要求"滚出贵大"的校长,最终会收获怎样的改革成果,更是无人能够预料。 当郑强初到贵州大学时,面对的是一座亟待改变的校园。漫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坑洼不平的土路:雨天积水成泥,晴天扬尘漫天。校园中央的那片树林,表面上郁郁葱葱,实则已成为学生逃课的庇护所。这样的环境问题,只是贵大积弊的冰山一角。 更令人忧心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一些教师多年来几乎没有学术成果产出,课堂上照本宣科,缺乏创新。考试监考时,有教师在讲台上玩手机,对学生的作弊行为视而不见。这种松散的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抄袭、旷课成风等现象屡见不鲜。 面对这些问题,郑强的改革决心源于他的学术背景和治学经验。上世纪80年代,他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继续深造,先后完成研究生和博士学位。在留学东京大学期间,他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日本导师的赞赏。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创建了该校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带领团队承担了数十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38项国家专利。 正是这样的学术积淀,让郑强对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深知,一所大学要想培养出优秀人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陈旧的管理方式和育人理念。砍掉那片"逃课天堂"的树林,只是改革的第一步。 在校务会上,改造方案的讨论并非一帆风顺。有人担心改造成本太高,有人质疑是否会影响教学秩序。但最终,在郑强的主导下,改革方案获得通过。计划将原有的树林改造成草坪,同时对校园道路进行全面硬化改造。 然而,改革的推进过程异常艰难。除了遭遇师生的反对,校内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也不尽如人意。有些部门以程序繁琐为由拖延工期,有些则因为既得利益受损而消极怠工。即便如此,郑强仍然坚持推进改革。他四处奔走,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同时积极寻求社会资金的赞助。 与此同时,针对教学质量的改革也在进行。郑强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师考核制度,将科研成果与评优评先挂钩;严格课堂纪律,要求教师准时上下课,杜绝擅自调课;对于监考工作,建立巡查制度,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这些举措初期遭到了不小的阻力。一些习惯了旧体制的教师提出异议,认为过于严苛。但郑强态度坚决,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绝不姑息。比如,他就曾经处理过一位长期占用学校房产却从不缴纳费用的老教师,展现出改革的决心。

0 阅读:170
玄光旅

玄光旅

玄光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