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朝鲜政府要求到中国东北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寻找古朝鲜的发源地。周公回复说:我看古朝鲜不一定起源于我国的东北,可能起源于我国的福建省。 1960年代,中朝关系表面上看还算铁兄弟,但私底下各有各的小算盘。朝鲜那会儿正忙着给自己找历史根基,古朝鲜的起源成了他们眼里的香饽饽。古朝鲜,按史书记载,是朝鲜半岛最早的国家之一,相传由檀君建立,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333年。朝鲜政府觉得,这个古朝鲜的发源地很可能就在中国东北,毕竟东北跟朝鲜半岛挨得近,历史上又有不少民族迁徙的痕迹,比如扶余、沃沮这些族群,都在东北晃荡过。 于是,他们就跟中国提了这么个请求:派考古队来东北挖一挖,看能不能找到点硬核证据,把古朝鲜的根扎得更深。这请求听着挺合理,可中国这边却没那么痛快。毕竟,东北是中国的地盘,外国来挖历史,多少有点敏感。更别说,那会儿两国虽然是盟友,但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已经有点小摩擦了。 周恩来的回应是这事儿的高潮。他没直接同意,也没直接拒绝,而是来了个神转折:“我看古朝鲜不一定起源于东北,可能起源于福建。”这话一出,估计朝鲜那边人都懵了。东北跟朝鲜半岛隔着鸭绿江,好歹还沾点边;福建在哪儿?东南沿海,离朝鲜半岛几千公里,这跟古朝鲜能扯上啥关系? 其实,周恩来这话不是完全拍脑袋想出来的。咱们得看看历史背景和他的思路。古朝鲜的起源,史学界一直没个定论。《史记》里说檀君建国,可具体地点压根没写清楚。后来有些学者猜,可能是辽东或者吉林一带,因为那儿出土过青铜器,跟朝鲜半岛早期的文化有点像。但周恩来提福建,可能不是单纯从地理上瞎猜,而是想到了更广的历史脉络。 福建在古代是个挺特别的地方。虽然离朝鲜远,但它跟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战国到秦汉时期,福建是闽越族的天下,这些人擅长航海,活动范围不小。有学者研究过,闽越文化可能通过海上传播,影响过东亚其他地区,包括朝鲜半岛。加上福建出土过一些早期文物,比如青铜器和陶器,跟朝鲜半岛的风格有那么点相似,周恩来可能就抓住了这个线索,抛出了“福建说”。 周恩来这话听着玄乎,可细琢磨还真有点门道。他不是历史学家,为啥要掺和古朝鲜起源这摊浑水?答案可能得从政治上看。那会儿是冷战高峰,中朝虽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但关系已经不像50年代那么铁了。朝鲜有点想自立门户的意思,而中国这边也不想让朝鲜在东北挖出点啥,把历史话语权抢走。 说古朝鲜起源于东北,等于变相承认朝鲜跟中国东北有深厚的历史联系,这对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文化主权来说,不算啥好事儿。反过来,把起源推到福建,既能把问题踢远,又能让朝鲜的考古计划泡汤,还显得中国胸怀宽广——“你们的历史根儿可能在我们这儿,但不在东北这么敏感的地方”。这招挺高明,既没撕破脸,又把主动权攥在手里。 再说,福建说也不是完全没根据。20世纪中期,考古学还不太发达,但一些零星发现已经让学者开始怀疑,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比想象中复杂。福建作为沿海枢纽,可能真在古代扮演过啥角色。周恩来估计是听过类似的学术讨论,才有了这个灵感。 周恩来这话一扔出来,学术圈可热闹了。中国这边有学者觉得挺新鲜,但也有人嗤之以鼻,说福建离得太远,证据太少,纯属异想天开。朝鲜那边更不乐意,他们本来就认定东北是古朝鲜的老家,现在被中国领导人这么一搅和,心里肯定不爽。不过,那会儿两国还在蜜月期,朝鲜也没公开翻脸。 国际上,苏联和日本的学者也掺和进来。苏联人倾向支持东北说,因为他们的远东地区跟东北接壤,也想给自己找点历史光环。日本学者则更复杂,他们有些人觉得古朝鲜跟日本列岛也有关系,毕竟日本跟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总之,这事儿成了个国际大杂烩,谁都想插一嘴。 说来说去,古朝鲜的起源到底在哪儿?咱们得承认,到现在也没个准信儿。东北说有它的道理,毕竟地理上近,出土的青铜器和遗址,比如吉林的集安高句丽墓群,确实跟朝鲜半岛早期文化有点像。但问题在于,这些遗址多是后来的高句丽、扶余时期,往前推到檀君时代,证据就模糊了。 福建说呢,听着离谱,可也不是完全没可能。福建的闽越文化确实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且海上交流在古代比陆上还方便。说不定真有啥族群从福建漂到朝鲜半岛,留下了点文化种子。不过,这说法目前证据太单薄,基本停留在猜想阶段。 还有人提过其他地方,比如内蒙古,甚至朝鲜半岛本身。毕竟檀君传说是个神话,硬要找个实打实的地儿,可能本身就有点跑偏。现代考古学更倾向于认为,古朝鲜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多个族群、多种文化慢慢融合的结果。
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朝鲜战争中,究竟是谁输
【1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