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读,有碰撞很正常,但恶意揣测就不正常——文化解读者当有容物之量 我在头条号平台上分享我的《道德经》解读以来,常常与其它作者,与我文章的读者、评论者争吵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我也经常在我的文章中,向与我持不同观点者进行猛烈开火,毫不留情。但我从来没有认为,谁的观点错了,他就是“恶意的”或“故意的”。 但是有人不这样认为。不乏见人痛心疾首者,说《道德经》被历代解经者“故意扭曲”,是“丑陋的传统解读者”,一沾上“儒家”就是罪人,仿佛有只黑手在污染中华文脉。这让我想起了毒教材事件,想起了西方文化的隐秘入侵。难不成异族文化势力早在很久以前就将毒手伸向中华文明?这般论调看似忧心文化传承,实则是种天真的文化洁癖——以为存在某个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容不得半点异色。 两千年前的竹简不会开口说话,任何经典都是活的文本。王弼以玄学解"无",河上公以养生释"道",苏辙取法于易,严遵糅合阴阳,各朝解经者哪个不是带着时代印记与个人体悟?若说这是"放毒",那整部中华思想史岂不成了大型投毒现场? 我想起了小时候手捧油印的小册子,坐在破败的教室里摇头晃脑念诵时代批判儿歌的场景:一棵枊树青又青,下面坐着红小兵,争先恐后来发言,大家批判三字经,三字经,害人经,造谣欺骗把人坑…… 那些喜欢打棍子、扣帽子的文化卫道士,多多少少还背负有时代文化打手的烙印。他们如果再回到那个时代,就是不折不扣的文化打手。 有人总爱将不同见解斥为歪解,这背后暗藏某种文化霸权:认定自己的理解最接近"老子原意"。可谁见过函谷关外骑牛的老者?谁又敢断言完全参透了五千真言?当我们在典籍中看到不同面貌的老子时,或许正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明证。
《道德经》解读,有碰撞很正常,但恶意揣测就不正常——文化解读者当有容物之量 我在
三棱心爱文学
2025-04-05 12:00: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