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剧组赴美演出。不料,剧组30多人全部滞留不归,整整20年过后才回国探亲。 1988年的春天,齐淑芳带领着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剧组,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 巡演期间,剧组走遍美国大小城市,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京剧独特的唱腔、夸张的表演、华丽的服饰,无不让观众为之倾倒。尤其在华人社区,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家为有机会在异国他乡欣赏国粹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随着巡演的深入,一个意想不到的变故悄然而至。在纽约的告别演出后,齐淑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留在美国发展。再次回到祖国的那一刻,齐淑芳等人已经离开整整20年。 京剧《智取威虎山》改编自小说《林海雪原》,诞生于上世纪中期。这部戏在我国某个特殊时期特别受欢迎,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品。当时,它被列入八部“样板戏”之一,这些作品融合了京剧、芭蕾和大型音乐剧等多种表演形式,目标是树立艺术的标杆。上海京剧团是这部戏的原创团队,他们投入了大量心血,演员阵容里不乏京剧圈里响当当的人物。 在创作阶段,剧组请来了京剧界的重量级人物周信芳亲自指导。他不仅提出了不少建议,还帮着调整表演细节。有了这样的助力,《智取威虎山》刚一上演就火了,观众反响热烈,剧院常常座无虚席。剧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和紧张的剧情,让很多人看完后久久不能忘怀。 “小常宝”这个角色尤其出彩,她的扮演者齐淑芳出身京剧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她毕业于上海戏曲学院,学艺扎实,能演花旦也能耍刀弄枪,文武戏都不在话下。齐淑芳刚出道时就备受关注,连京剧大师梅兰芳都对她赞不绝口,说她是“年轻一代里的佼佼者”。到了六十年代,这部戏在北京演出时掀起了一股热潮,剧组全体演员还被中央领导接见,齐淑芳更是被点名表扬,那一刻可以说是她事业的高峰。 到了八十年代末,中国开始更多地跟世界各地交流文化。《智取威虎山》剧组也带着这出经典好戏走出国门,去过日本、德国等地表演。在德国汉堡的那场演出特别成功,观众看得激动不已,演出结束时全场起立鼓掌,谢幕时掌声响了十几次都没停下来。剧组成员当时心里别提多骄傲了,觉得自己把中国艺术带到了世界舞台。 但谁也没想到,1988年剧组赴美国演出时,事情彻底变了样。在美国巡演期间,以齐淑芳为首的三十多名成员突然决定不回国了,他们集体滞留美国,还向当地政府申请庇护。这消息传回国内,上海的文化圈子一下子炸开了锅,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齐淑芳的丈夫龚国泰更是被这件事打得措手不及。两人当年因为《智取威虎山》结缘,龚国泰欣赏她的才华,齐淑芳也看重他的支持。 1974年,他们结了婚,感情一直不错。这次美国巡演,龚国泰本来也在名单上,但因为人数有限,他主动把机会让给了剧组的司鼓,心想支持团队要紧。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让步竟成了两人婚姻的终点。 齐淑芳叛逃后没多久,就跟同行的剧组编导丁梅魁结了婚,重新开始了生活。这三十多人一起在纽约注册了个“齐淑芳京剧团”,打算在美国继续演京剧。 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们当头一棒——美国观众对京剧完全不感冒,文化差异太大,票卖不出去,剧团日子过得紧巴巴。刚开始,他们只能靠街头卖艺混口饭吃,有时还得接受当地华人的救济。为了生计,不少人跑去餐馆刷盘子,或者在洗衣店干活,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轻松。 三年后,在一些美籍华人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拿到了绿卡,生活稍微有了点保障。那段时间,中美关系也有了变化,剧团开始接到一些演出邀请。不过,这些演出大多在偏远的小地方,观众往往不是真心欣赏,而是觉得中国戏曲挺新鲜,想看看热闹。收入虽然比之前好点,但也只能勉强糊口。有一回演出时,甚至有个美国人跑上台,让齐淑芳脱鞋看看她的脚是不是“三寸金莲”,场面尴尬得不行。不过,也有些外国人对中国戏曲真感兴趣,还主动加入剧团学艺。 1998年,齐淑芳联系上了留在国内的“杨子荣”扮演者童祥苓,邀请他到美国合作演出《智取威虎山》。 2008年,叛逃整整二十年后,齐淑芳和其他成员回国探亲。因为法律上叛逃的追诉期是二十年,他们回来时没受到任何处罚。回国后,齐淑芳接受了记者采访,谈到当年为什么叛逃,她是这么说的:“我在国内其实过得挺好,生活条件不差。但我选择留在美国,是想把京剧带给外国人,让他们了解咱们的文化。我希望京剧能在国外扎下根,甚至开花结果,这就是我留下的意义。” 这话一出,网上立刻炸了锅。有人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也有人不买账,直接吐槽:“说得好听,叛逃就是叛逃,哪有这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要是真为了京剧,非洲也没啥京剧基础,你咋不去那儿发展呢?”讨论持续了好一阵子,大家看法不一。 她回国后说的那番话,到底是真心还是借口,外人不好下结论。但这件事留下的故事,却成了不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参考资料 齐淑芳.豆瓣网
1988年,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剧组赴美演出。不料,剧组30多人全部滞留不归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4-07 14:48:09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