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军来袭,康熙苦于无将可用,这时他想起了陕甘人赵良栋,想要起用赵良栋去剿灭叛军。

寻墨阁本人 2025-04-07 15:46:00

叛军来袭,康熙苦于无将可用,这时他想起了陕甘人赵良栋,想要起用赵良栋去剿灭叛军。朝中一些满族大臣听了康熙的提议后,反对康熙起用赵良栋,理由很简单,赵良栋这个人是陕甘人,是个汉人。 公元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斩杀云南巡抚朱国治,举出“兴明讨虏”旗帜,揭开了三藩之乱的序幕。 彼时,清廷刚刚入主中原,根基不稳,人心思汉,云南、两广、贵州、四川、陕西、山西、宁夏等数十个省份纷纷响应。 叛军来势汹汹,很快就要逼近北京,朝堂上已经有了迁都出关的传言。 尽管康熙一直在谋划撤藩事宜,可当燎原的战火遍布大江南北,显然这位少年天子还没做好准备。 一时间,康熙竟找不出合适的将领。 在宁夏提督遇害后,康熙甚为惶恐。关键时刻,甘肃提督张勇,举荐赵良栋继任。 此言一出,立刻在朝堂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明珠等一众满族大臣,表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赵良栋虽然在顺治年间就开始为朝廷效力,也有一些功绩,可是他毕竟是汉人。 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如今起兵反叛的都是汉人,如果赵良栋对他们有怜悯之心或者直接加入起义队伍,后果不堪设想。 康熙当然也有这种担心,可眼下无人可用,如果不派赵良栋,宁夏很快就要沦陷。 而且,陕西的王辅臣气焰正盛,西北方面危在旦夕。 康熙力排众议,立刻召赵良栋入京觐见。赵良栋在朝堂上描绘了他的平叛方针:“宁夏之乱,乱在军官,而不在士兵、百姓。擒贼先擒王,当先斩杀首恶,并对胁从人员予以宽宥。恩威并施,宁夏之危,解矣。” 康熙对此深感赞同,让赵良栋即刻启程赴任。 赵良栋很清楚,朝廷对自己不信任,他主动提出要把妻儿老小押在京城当人质。 抵达宁夏后,赵良栋很快查清了宁夏兵变的主谋--把总刘德、参将熊虎、营兵阎国贤、陈进忠。 赵良栋先离间他们的关系,又将其分而散之,最后逐个击破。 赵良栋上疏:“宁夏军队在臣的训练下,已经今非昔比。他们不再是那群骄纵的兵匪,而是遵规守矩,渴望建功立业的大清士卒。臣年龄日渐增长,也想努力上进,才能不辜负皇恩浩荡。如今,湖南已经平定,当直逼汉中、兴安,而后南下夺取四川。臣愿率五千步骑,独当一路。” 康熙看完,非常欣慰,立刻让赵良栋率军跟随图海等人出兵陕西讨伐王辅臣。 赵良栋势如破竹,相继攻克徽县、略阳、沔县等地,在进驻白水坝时,忽遇江水涨潮,叛军万箭齐发,清军不敢行进。 赵良栋抽出鞭子,在军前高呼:“我鞭子指的方向,就是你们的战场。若有人擅自后退,休怪我冷面无情!” 一时间,士气大振,赵良栋身先士卒,在他的鼓舞下,清军冒着叛军的炮火,一往无前的冲锋。叛军被这阵势所吓到,瞬间溃散。 赵良栋穷追不舍,在石峡沟、青箐山重创叛军,克复龙安府,渡过明月江,直奔绵竹,只用了十天时间,就收复成都。 紧接着,赵良栋率军进驻云南,准备发动对吴三桂的最后一击。 不过,赵良栋的汉人身份是原罪,随着战事接近尾声,赵良栋愈发感觉到不被信任。 彰泰是赵良栋的顶头上司,彰泰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不让赵良栋发兵,每次赵良栋请战,彰泰都会予以拒绝。 赵良栋曾不顾彰泰反对,打到昆明城下。 彰泰却说:“你的军队已经累了,先暂且退下,让蔡毓荣来打。” 彰泰的意思很明显,赵良栋是汉将,他的功劳不能太大,应该分给旁人一些。 赵良栋刚直不阿,他的手下们浴血厮杀,怎会将功劳拱手让人。 彰泰无奈,只好下令全军出击,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上演了一出卸磨杀驴。 康熙以“二将不谙大体,因私忿相互攻讦,我保全功臣,就不再追究了。只追究没有援救建昌的罪责”的名义将赵良栋贬为銮仪使。 赵良栋多次上疏,自陈战功,康熙才恢复了他的将军之职。 后来,在攻打准噶尔时,康熙又派赵良栋出击。赵良栋功绩显著,却没有得到嘉奖。 赵良栋本以为是图海、明珠等人隐瞒了他的功劳,还向康熙诉苦。结果,康熙指责他气量狭小,驳回了他的奏疏。 康熙三十六年,77岁的赵良栋终于走上了人生尽头。在顺治、康熙朝都曾立下赫赫战功的他,最后也没有得到任何晋升。    

0 阅读:88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