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才得罪两个半元帅,邓华为何得罪九个,黄永胜:他只认一个帅。 粟裕,1907年出生在湖南会同,从小家境贫寒,1927年投身革命,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跟着朱德上了井冈山。到了解放战争,他成了华东野战军的灵魂人物,指挥了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一次次以少胜多,把国民党精锐打得落花流水。淮海战役尤其经典,60万对80万,他愣是把国民党主力歼灭殆尽,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军事基础。1955年授衔时,他被评为大将,排名第一,后来还当上了总参谋长,可谓风光无限。 但风光背后,麻烦也来了。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在军队里掀起波澜,粟裕作为总参谋长成了靶子。有人说他搞军事训练时照搬外国经验,太“教条”,还有人说他性格太直,办事不圆滑,得罪了不少大佬。说到那“两个半元帅”,历史资料里一般认为是彭德怀、林彪和半个聂荣臻。彭德怀跟粟裕在军事思路上有过争执,觉得粟裕的方案太冒险,林彪呢,对粟裕在华东战场的风头有点不爽,俩人关系一直不冷不热。至于聂荣臻,虽然没公开撕破脸,但在一些决策上跟粟裕不太合拍,所以算“半个”。 那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被批得灰头土脸,彭德怀带头指责他,他想解释都没机会,只能低头写检讨。1959年,他被调离总参谋长岗位,去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等于被边缘化了。不过粟裕运气还不算太差,政治动荡时虽然也被波及,但因为他在军中的威望和高层的保护,没受太大罪。1972年,他又当上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直到1984年病逝,算是保住了“常胜将军”的名声。 再来说邓华。这位1910年出生在湖南浏阳,1927年参加湘南起义,跟朱德、陈毅一起上了井冈山。抗战时,他在八路军115师打得有声有色,解放战争又参与了东北和海南岛的解放。到了抗美援朝,他成了志愿军副司令员,跟彭德怀搭档,指挥了几场硬仗,硬是把美军打得没脾气。1955年,他被授上将军衔,后来当了沈阳军区司令员,前途一片光明。 可好景不长,1959年的庐山会议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会议本来是讨论经济问题,结果半路杀出个批判彭德怀。邓华本来没在参会名单上,却被临时叫去。因为他在朝鲜战场上跟彭德怀配合默契,被人扣了个“彭派”的帽子。会上,黄永胜负责调查他的小组,火力全开,说邓华“得罪了九个元帅”。这“九个”肯定是夸张了,但意思是他跟彭德怀走得太近,惹得其他大佬集体看他不顺眼。邓华想辩解,可根本没人听,会后他就被免了职,调到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 政治动荡一来,他更惨,被扣上“彭德怀反党集团”的罪名,日子过得苦不堪言。直到1975年平反,他才喘口气,1977年恢复工作,可没几年,1980年就因病去世了。邓华这一生,从战场英雄到政治弃子,起落之大,让人感慨万千。 最后是黄永胜。1910年出生在湖北咸宁,1927年入党,早年在红四方面军干过,后来去了八路军115师。解放战争时,他跟着林彪在东北打天下,从松花江一路杀到海南岛,战功不少。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广东军区干了几年,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后来当上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有个特点,跟林彪关系特别铁,算是林彪的铁杆心腹。 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负责调查邓华,态度特别狠,指着邓华鼻子骂,说他只认彭德怀,背叛了其他元帅。这时候,他自己也暴露了立场——“只认一个帅”,那就是林彪。1960年代,他靠着林彪的提拔步步高升,1969年当上了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权势滔天。可惜好日子没多久,1971年,他被指参与“反革命政变”,一下子从高位摔下来,直接被抓了。1973年,他被开除党籍,晚年过得凄凉,1983年病逝,算是自食其果。
粟裕才得罪两个半元帅,邓华为何得罪九个,黄永胜:他只认一个帅。 粟裕,1907年
混沌于浮云
2025-04-07 19:15:05
0
阅读:733
小李子
胡编乱造
央迈勇
道听途说的混沌,瞎编乱造的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