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大战,是老套路了 美国频繁发动关税战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反复使用的“老套路

爱的鳄鱼 2025-04-07 20:51:37

美国关税大战,是老套路了 美国频繁发动关税战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反复使用的“老套路”,其历史根源可追溯至建国初期,并在不同历史阶段以不同形式重现。 一、历史案例:保护主义的周期性循环 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关税保护 1897年,威廉·麦金莱签署《丁利关税法》,将平均进口税率提升至52%,试图保护美国工业免受欧洲竞争。尽管后期麦金莱转向开放贸易,但高关税已导致进口成本飙升和全球贸易紧张。 深层动因:通过关税巩固国内产业支持,吸引关键选民群体(如中西部工业区),为政治选举服务。 2. 大萧条时期的灾难性关税 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种商品加征高关税,试图缓解经济危机,却引发全球报复性关税,导致美欧贸易量锐减三分之二,加剧了大萧条蔓延。 后果:历史证明此类政策不仅未能提振经济,反而加速了危机扩散。 3. 尼克松与小布什时期的政策延续 1971年“尼克松冲击”:单方面暂停美元兑换黄金,并对进口商品加征10%附加费,引发国际金融动荡。 2002年小布什对钢铁加征30%关税:虽短暂保护钢铁业,但导致下游产业成本飙升,最终因WTO裁定违规而撤销。 二、当前政策: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执念”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基准关税,并对中国、欧盟等60多个经济体叠加更高税率(如中国商品综合税率达54%)。 其政策特点包括: 1. 逻辑谬误与经济矛盾 简单化计算:基于贸易逆差与出口额的比例粗暴设定税率,例如中国税率计算为(2950亿逆差/4380亿出口额)÷2=34%。 供应链脱钩幻想:试图通过高关税迫使制造业回流,但美国缺乏承接全球供应链的产业基础,且成本高昂(如iPhone生产成本高出中国30%-50%)。 2. 国内政治驱动 选举策略:特朗普通过“美国工人保护者”形象巩固中西部“铁锈带”选民支持,关税承诺成为其竞选核心。 强人姿态:以关税展现对抗性外交,迎合部分选民对“经济独立”的诉求,如宣称4月2日为“解放日”。 三、深层动因:历史惯性与政治博弈 1. 国内政治优先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理查德·谢尔指出,美国政客推动关税的真实原因常为“不便公开的国内政治考量”。例如,麦金莱、胡佛、特朗普均通过关税承诺争取关键选区支持。 2. 对全球秩序的重构企图 特朗普政府试图颠覆二战后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通过单边关税重塑供应链(如推动北美供应链重组)。但这种“破坏性创新”缺乏产业支撑,反而可能加速全球供应链碎片化。 3. 经济逻辑的自我矛盾 历史案例反复证明,高关税导致消费者成本上升、下游产业受损(如小布什时期流失20万岗位),而当前政策可能加剧通胀与衰退风险,剑桥大学预测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已升至25%-30%。 四、国际反应与未来风险 盟友批评: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直指政策“毫无逻辑”,欧盟、加拿大等已宣布反制措施。 全球连锁反应:若各国报复性加税,可能引发供应链中断、商品短缺及金融市场波动,重演1930年代贸易战恶果。 综上,美国关税战“老套路”的本质是国内政治需求驱动下的保护主义周期性复发,其历史教训与当前风险高度相似。尽管短期可能迎合部分选民,但长期将损害全球经济稳定性,并暴露美国在产业基础与战略规划上的结构性缺陷。 美国关税新政 美国对等关税 美国新关税政 美加关税战 美全球关税大战

0 阅读:45
爱的鳄鱼

爱的鳄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