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外甥劝谏不要滥杀无辜,朱元璋大发雷霆,指着外甥李文忠怒责道:“李文忠

裂谷长河 2025-04-08 09:48:13

1380年,外甥劝谏不要滥杀无辜,朱元璋大发雷霆,指着外甥李文忠怒责道:“李文忠你胆大包天,一派胡言乱语。朕斩绝逆臣,与你有什么关系?”李文忠一点都不害怕,回答道:“陛下杀尽功臣宿将,若边关有事或内有兵乱,还有谁会为陛下效力,恳请陛下三思!” 李文忠的直言犯谏,让朱元璋火冒三丈,他拍案而起,指着李文忠吼道:“朕看你,是真不怕死!朕成全你,你死了,也好给那些在朕面前啰里啰嗦的大臣立威。”又对着一旁的侍卫喊道:“来人呐,把李文忠拖下去!” “陛下!臣愿意以死明志!若臣的死,能让您回心转意,臣万死不辞!”李文忠决绝的说道。 紧接着,李文忠就被押入大牢,等待行刑。 李文忠是朱元璋唯一的外甥,说是舅甥,其实更是父子。 元末之际,天下大乱,朱元璋的家人大都饿死,唯有二姐夫李贞带着李文忠活了下来。 李贞无处可去,听闻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当了头目,跋山涉水,九死一生的前去投奔。 朱元璋与李文忠相拥而泣,边哭边说:“娘亲舅大,你到了舅舅这里,就是到了家,往后,你就跟我姓吧!” 李文忠点点头,自此改名为朱文忠。 朱元璋将其带在身边,如同亲儿子一般对待。李文忠也很争气,第一次上战场就立下大功,不但拿下池州、建德,还连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县,在军中打出了名声。 后来,朱元璋劳师远征,张士诚趁其兵力空虚偷袭新城。 所有的明军都准备投降之际,李文忠身先士卒,以一当十,最终以少胜多击溃了敌军。 江南各地平定后,李文忠又北上伐元,连战连胜。 李文忠在战场上如此卖命,是因为他把朱元璋当成了家人,把大明当作了自家江山。 长久以来,朱元璋对李文忠也是万分信任,从未有过猜忌。 这舅甥两人翻脸,甚至朱元璋要杀了李文忠,皆因为“胡惟庸案”。 皇权与相权的对质,是历朝历代都绕不开的纷争。 当朝宰相胡惟庸,结党营私,擅自杀戮,完全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这让朱元璋有种要被架空的感觉。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下令以谋反罪株连胡惟庸九族,并斩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位高官。 不过,事态没有就此平息。紧接着,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王侯将相,又相继牵连其中。对待这些昔日为自己浴血奋战的开国元勋,朱元璋没有丝毫手软,追根究底的将其刨除。 随后,朱元璋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等罪名,继续问罪于官员。 “胡惟庸案”前前后后持续了十余年,牵连致死者,足有3万余人。 李文忠既是朝中重臣,又是朱元璋的家人,不论是出于作臣子的责任,还是当晚辈的义务,李文忠都认为自己应该出面阻止。 李文忠在死谏以前,曾上呈过两份奏疏,首先,是劝说朱元璋不要轻易发兵日本;其次,是劝朱元璋不能过度依赖于宦官,也不该广开杀戮。 若是一般朝臣,敢发表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论,朱元璋早就灭了他的三族。但李文忠毕竟是朱元璋的家人,他并没有因为这些事而追究李文忠的责任。 朱元璋将那两份奏折束之高阁,权当什么也没有发生。 李文忠非常执拗,尽管他清楚,舅舅斩杀朝臣,是要给储君铺路,也是担心开国功臣们拥兵自重。 但李文忠认为,凡事都应该有个度,不该不加节制的杀人,把朝野上下闹得人心惶惶。 李文忠这才决定,要冒死进谏。 那一夜,李文忠彻夜未眠,先是怀着必死的心情写好了奏折,又独坐躺椅回首自己的生活。 临上朝,李文忠和妻儿诀别,嘱咐妻子:“你要好好教导孩子,把他抚育成人,让他为国家多作贡献!” 妻子含泪答应,李文忠踏上了不归路。 刚一上朝,李文忠就把奏折递了上去。朱元璋越看脸色越阴沉,当他读到:“叛臣贼子,定诛无宥,惟锻炼攀诬,滥杀无辜,人不自安,伤国元气”没等全部看完,就把奏折扔了下去。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舅甥反目,舅舅要斩杀外甥的一幕。 马皇后听说此事,悲痛不已,拿出了当年李文忠投奔朱元璋时,穿的那件破衣物,又哭着说:“陛下只有文忠这一个亲人,他又是开国功勋,难道他非死不可吗?” 朱元璋听罢,潸然泪下,当即释放李文忠。不过,作为惩戒,朱元璋革去了李文忠的职务,将其幽禁在家。 自此,李文忠对舅舅,对朝廷完全失去了希望,终日郁郁寡欢。 洪武六十四年,李文忠一病不起。尽管朱元璋给他找来了最好的大夫,用上了最好的药,可还是没能留住他的性命,李文忠带着遗憾和悲哀离开了人世。    

0 阅读:90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