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和珅和刘墉在朝房侯餐,和珅突然当着众人的面对刘墉说道:“刘大人,你既然什么人都敢奏,那你敢不敢参当今圣上一本?如果你敢参圣上一本,我立刻磕头拜你为师!”刘墉听罢,答应了和珅,并让众大臣作证。 大家都觉得刘墉是在吹牛皮,毕竟在封建王朝,皇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容任何人置喙。皇帝如果有错误,朝臣们可以加以指证,但不可明目张胆的参奏弹劾。 不曾想,刘墉很认真,只见他理了理念珠,正了下朝冠,阔步往乾隆所在的太和殿走去。 “刘爱卿,所来何事阿?”正在审阅文书的乾隆,抬头看了刘墉一眼。 “回陛下,臣有一事不明,故而向圣上讨教,请恕臣冒昧。”刘墉跪下说道。 “哦?这天下还有你刘罗锅不知道的事,说来听听。” 刘墉接过话茬:“敢问陛下,盗坟掘墓之人,该当何罪?” “我大清律法写的明明白白,凡是偷盗陵墓之人,皆以死罪论处。刘爱卿,你熟读刑文,不应该不知道阿。”此刻,乾隆还没意识到,刘墉正在给他设套。 “陛下,那重修明陵,该不该以偷坟掘墓论处?” 听到这里,乾隆放下了手中的笔,掩饰道:“前朝陵寝,疏于料理,残破不堪,朕是出于好意,才调拨银两予以重修。” 刘墉见乾隆藏着掖着,索性直接把话挑开:“陛下,那明陵中的木料,怎么少了一大半?” 乾隆望着刘墉有些尴尬,原来乾隆是借着重修明陵,偷盗其中的木材,给自己修建陵寝。 乾隆自知理亏,可他毕竟是当今圣上,又岂能在臣子面前服软。 既然不占理,索性耍无赖,乾隆高喝道:“刘墉,朕告诉你,明陵的木头朕一根没动。就是动了,你又能如何?难不成朕给朕扣上个偷坟掘墓的帽子?” 乾隆又开始转移话题,他提高调门:“刘墉,君君臣臣之道,你不懂吗?古往今来,可曾有参奏君王的臣子?你,该当何罪?” 刘墉不卑不亢,弓着身子摘下了头上的花翎,说道:“陛下,臣有罪,故而以辞官相谢。” 不等乾隆反应过来,刘墉就将帽子放在了案几上。 “草民刘墉,告退”说完,刘墉退回了朝房。 同僚们争先恐后的问:“刘大人,参了吗?”、“刘大人,您的官帽怎么摘了?” 刘墉淡然一笑:“参了,但我也辞官了!” 众人都为刘墉唏嘘不已,唯有和珅在一旁沾沾自喜。 刘墉走到他面前:“和大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等着你这个徒儿奉茶呢。” 和珅左看看,右望望,发现大家的目光都锁定在了自己身上。如果不行拜师礼,恐怕说不过去。 和珅只好难为情的跪了下来,对着刘墉小声说道:“尊师在上,请受徒儿一拜。” 刘墉斜着眼说道:“和大人,您说什么,老朽没听见。” 和珅只能又叫了一遍,结果刘墉还是不满意。 就这样来了三四次,刘墉才勉强答应,让和珅站了起来。 太和殿中的乾隆,被刚才刘墉自摘乌纱帽的举动弄得一头雾水,乾隆的本意是让刘墉闭嘴,可谁曾想此人如此执着。 刘墉回到驴市胡同,收拾好行囊,准备带着家人启程返乡。 临行前,他再次来到皇宫,向乾隆告别。 乾隆很爱惜刘墉这位人才,何况他又没犯什么大错,所以还是委婉的想请他留下。 “爱卿,你本可以当铁帽子刘墉呐!” 刘墉眼珠子转的很快,马上回了一句:“臣谢主隆恩”。 乾隆听得一愣怔:“你这谢的是哪门子恩呐?” “陛下,您不是刚刚说过,要封臣为铁帽子刘墉吗?” 乾隆哈哈大笑:“刘墉阿,刘墉,你那点心思,都用在朕身上了。君无戏言,朕就命你官复原职,继续在朝为官。” 伴君如伴虎,刘墉在喜怒无常的乾隆身边侍奉,唯有一腔正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适时的吹捧。 有回,乾隆跟刘墉闲谈,问道:朕今年四十有五,属马的,爱卿呢? 刘墉回答:“臣有幸,与陛下同龄,也是45岁,不过我是属驴的。” 刘墉解释道:“圣上是驰骋天下的高头骏马,而奴才是您身后身后载物的驴子。您尽管纵横,奴才为您解后顾之忧。而且,陛下素有文人之风。古代文人雅士,多有一头驴子当坐骑,臣就是圣上胯下的那头驴。” 乾隆听闻非常高兴,重重封赏了刘墉。
1880年,46岁的慈禧太后感觉肚子肿胀,还干呕嗜睡,贴身太监李莲英赶紧找御医来
【10评论】【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