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一法国人在来到中国的40多年里,竟无偿资助了70多位

粉头发的咔咔 2025-04-08 11:59:32

“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一法国人在来到中国的40多年里,竟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学生去外国留学,而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他所资助过的学生,学成后必须回中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或许在法国人让·德·米里拜尔的身上能找到答案,他用40多年的时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无偿资助了70多位学生前往法国留学。 他只有一个要求:这些学生学成之后必须回到中国,为自己的国家出力,这个要求简单却坚定,背后是他对教育和中国未来的深切期望,他的故事,像一盏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也让人忍不住想探究这份无私的源头和意义。 让·德·米里拜尔1919年出生在巴黎,家里背景不简单,祖父是法国空军的奠基人,父亲在二战时做过空军司令,可他没沿着家族的路走,小时候,他就喜欢翻地图,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长大后,他考进格勒诺布尔大学学历史,拿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留在法国,而是背起行囊,走遍了50多个国家。 1976年,中法文化交流给了他机会,他来到中国,先在北京、大连、青岛、上海转了一圈,最后落脚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开始教法语。 那时的中国还在发展,学校条件简陋,教室挤得满满当当,连教材都缺,他看着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心里有了主意:得帮帮他们。 米里拜尔教书没多久,就发现这些学生虽然聪明,却没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尤其是那些想出国留学的,家里穷得连路费都凑不齐,他坐不住了,决定自己干点实事。 他拿出这些年攒下的钱,建了个助学基金会,专门帮学生出国,学费、生活费、甚至来回路费,他都包了,他挑学生时特别仔细,一份份申请表翻过去,确保钱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 到最后,基金会资助了70多个学生去法国读书,他跟每个学生说得很清楚:“出去学本事,不是为了留在那儿,是要回来帮中国。”他不图回报,只希望这些年轻人能把学到的东西带回来,让国家更好。 米里拜尔自己过得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他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冬天靠个煤炉取暖,吃的也就是馒头咸菜,衣服破了就自己缝,他完全可以靠家族的关系过得舒舒服服,可他没那么做。 那些年在国外攒的钱,他一分没留给自己,全拿去帮学生了,学生们看他这样,心里过意不去,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让爸爸”。 这称呼听着土气,可每次有人喊,他都笑得合不拢嘴,逢年过节,有些学生会回来看他,带点小礼物,聊聊工作上的事,他听着这些,觉得比什么都值。 这些学生也没辜负他,70多人里,有人回国后搞科研,有人当了老师,还有人进了政府部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米里拜尔给的机会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他的基金会不光改了这些学生的命,也让西安外国语学院有了新气象,学校的名气大了,学术水平上去了,中法之间的教育交流也更紧密了。 2011年,陕西省政府给了他终身名誉教授的称号,后来还设了博士后流动站,这些荣誉,都是对他付出的肯定,可他从没把这些当回事,依旧每天早起去上课,手头的事一点不落。 2015年,米里拜尔96岁了,在西安安安静静地走了,走之前,他签了遗体捐献协议,说要给医学研究留点什么,他这一辈子,没为自己多想过什么,连最后都想着能再帮中国一把。 学校后来给他立了个碑,上面写着“著名国际友人让·德·米里拜尔(1919-2015)”,每年清明,学生们会去那儿放几朵花,说几句话。 那些花不大起眼,可摆在那儿,总让人觉得暖和,他们说,米里拜尔不光是老师,更像个家人,给了他们第二次人生。 米里拜尔在中国的40多年,像是用行动写下了一句话:无私不是说说而已,是真能把自己的生活搭进去,他资助的70多个学生,每一个都带着他的期望回了国。 他没要过回报,也没想过留名,只希望中国能因为他的努力好一点,他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一个人要是真心想帮别人,能做到什么地步?他没给自己留后路,却给别人铺了条路。 从1976年到2015年,他把半辈子给了中国,连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爱,一起留了下来,他对学生的那个要求,其实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做点实事,留下点有用的东西,这份无私,不响亮,却沉甸甸地压在心里,让人觉得,活着要是能像他这样,也挺值得。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2-06-12《他是法国空军司令的儿子,却把人生的最后40年给了中国》

0 阅读:152
粉头发的咔咔

粉头发的咔咔

粉头发的咔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