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陕北,1名32岁的男子,主动辞掉铁饭碗,卖掉家里84头羊,执意搬到沙

爱吃凉历史 2025-04-08 17:50:27

1984年,陕北,1名32岁的男子,主动辞掉铁饭碗,卖掉家里84头羊,执意搬到沙漠中最穷的村上去,妻子哭着拉住他:“你傻呀,这么好的工作,一个月还有48块钱!”他却说,“我以后给你更多!”谁料,40年后,妻子却说:“我只想我儿子还活着”! 这个男人叫石光银,1952年出生在陕西定边县海子梁乡的一个小村子,四周全是毛乌素沙漠的黄沙。打小,他就跟沙子杠上了。7岁那年,一场沙尘暴让他眼睁睁看着个5岁的小伙伴没了,这事在他心里扎了根,像个刺儿似的,疼了好多年。他暗地里憋着一口气,非要把这沙魔治服不可。15岁,他当上村里小队长,带着大家伙儿种了1.4万亩树,总算让沙子消停了点。那时候,他就知道,治沙这事儿,能干出名堂来。 到了32岁,石光银混得不错,在海子梁乡农场当场长,一个月48块钱,日子过得稳当。搁谁都觉得这工作金贵,可他心里那团火没灭过。1984年,国家出了个政策,说荒地可以承包,他就坐不住了。啥也不管,辞了职,卖了家里84头羊,凑钱承包了3000亩荒沙,还带着7个村民一头扎进沙漠。这决定把家里人吓懵了,妻子哭得嗓子都哑了,爹妈也怕他把家底败光。可石光银认定了,治沙就是出路,没退路可走。 刚开始,沙漠压根不给面子。头两年,种下去的树苗被风沙一刮,活下来的没几棵,跟着他的那几个人也开始打退堂鼓。石光银急得不行,但没撂挑子。他跑去找专家,问咋弄能让树活下来,一次次试,一次次改。到了1988年,第三次种树终于成了,树苗成活率蹿到80%。这下子,他心里有底了,带着人接着干,队伍慢慢变大,治沙的地盘也一年年多起来。苦是真苦,可他咬牙挺住了。 石光银这辈子就跟沙子死磕上了。40年下来,他和他的队伍硬是治了25万亩沙地,把毛乌素沙漠变成了绿洲。以前光秃秃的沙包,现在满眼是树,风沙少了,村里人也过上了好日子。光看这成绩,谁不说他牛?可这背后,他付出的代价也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2008年,他独子石占军在运树苗的路上出了车祸,没了。这事儿对他打击太大,整个人像是被掏空了。可他没歇着,擦干眼泪接着干,硬是把悲痛咽下去,继续种他的树。 妻子那句“我只想我儿子还活着”,听着让人心酸。40年前,她拦着他,怕他瞎折腾;40年后,她啥也不求了,只想要儿子回来。可石光银呢?他没后悔过。儿子没了,他还有孙子,孙子石健阳后来也跟着他干起了治沙,把这事儿一代代传下去。如今,70多岁的石光银还在沙漠里跑,腿脚不利索了,但心还是那颗倔心。他的故事,不是光鲜亮丽的英雄传记,是实打实的苦日子熬出来的。 石光银这40年,换来了啥?25万亩绿地,毛乌素沙漠少了块“秃头”,后人得了实惠。可他自个儿呢?丢了铁饭碗,搭进去家当,还失去了儿子。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牛。傻在哪?放着好日子不过,非去沙漠受罪。牛在哪?一个人硬生生把沙子治住了,干了别人不敢干的事儿。值不值,咋看都得看你咋想。搁他自己,可能觉得值,毕竟他兑现了小时候的誓言,也给这片地留下了绿。 石光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刚开始那7个村民,到后来队伍越拉越大,治沙成了大家伙儿的事儿。他不光自己干,还带着村里人一起干,让大家都尝到了甜头。沙漠变绿洲,地能种了,庄稼能收了,日子也好过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是他点着了火,烧出一片希望来。现在,他孙子接着干,年轻人也跟着学,治沙这路子算是走开了。

0 阅读:443

猜你喜欢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