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妓女恳求37岁张伯驹:“带我走吧!我还是清白之身!”张伯驹递给老鸨一沓钱,没想到老鸨却冷笑道:“带她走?没门!” 1935年,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上海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各大银行纷纷加强在上海的业务布局,盐业银行也顺势而为,将总管理处迁至上海。时任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急需一位能力出众的人才担任上海分行经理,经过慎重考虑,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张伯驹身上。 张伯驹出生于豪门,是当时有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但与一般富家子弟不同的是,他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平日最爱挥毫泼墨、收藏古玩字画、下棋看戏,若非为了父亲临终嘱托要他撑起家业,他或许永远不会踏入银行界。吴鼎昌对张伯驹的艺术修养和社会地位非常看重,多次前往拜访,终于说服他出任上海分行经理。 银行事务繁忙之余,张伯驹偶然遇到一位来上海办事的旧识。二人畅谈之际,那位朋友提及上海西藏路有一位青楼女子,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品行高洁,有"出淤泥而不染"之誉。这样的描述立刻勾起了风流倜傥的张伯驹的好奇心。 怀着探究的心情,张伯驹在一个闲暇的晚上来到了西藏路的那间青楼。他的运气不错,正好赶上那位女子在台上演奏琵琶。演奏者面前放置着一层纱帘,遮挡住了她的容颜,只有那从指尖流淌而出的旋律令人沉醉。一曲终了,全场掌声四起,纱帘被揭开,露出了演奏者清新脱俗的面容。这位女子就是潘素,原名白琴,是清朝著名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人。 张伯驹被潘素的琴艺和气质深深吸引,当场挥毫写下一副对联赠予她:"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这副对联不仅将"潘妃"二字作为首字,还将潘素比作王昭君,赞美她的艺术才华。 后来的接触中,张伯驹得知潘素并非自愿入青楼,而是13岁时被继母送入欢场。尽管身在烟花之地已七年,她仍坚守着"卖艺不卖身"的尊严,未曾失节。 在一次私下会面中,潘素向张伯驹倾诉了自己的苦楚,恳切地说:"带我走吧!我还是清白之身!"这句话触动了张伯驹的心弦。张伯驹找到老鸨,拿出一沓钱准备赎人。没想到老鸨却冷笑道:"带她走?没门!" 潘素与张伯驹往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国民党中将臧卓的耳中。臧卓早已看中潘素,两人甚至已经接近谈婚论嫁的地步。得知张伯驹有意带走潘素,臧卓大为光火,立即采取行动。 张伯驹得知情况后,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解救潘素。在上海人生地不熟的他,决定寻求好友孙曜东的帮助,孙曜东听完张伯驹的讲述后,立即表示愿意鼎力相助。作为上海银行界的人士,孙曜东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很快就制定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营救计划。他们先通过金钱买通了臧卓的一名心腹,获取了臧卓的行程安排,确定他不在一品香酒店的时间段。 1935年的一个雨夜,张伯驹和孙曜东趁着臧卓外出的机会,来到一品香酒店。凭借内应的帮助,他们顺利进入潘素被软禁的房间。当潘素看到张伯驹的那一刻,惊喜交加。三人没有多作停留,迅速离开酒店,乘车逃离了上海,踏上了前往北平的旅程。 回到北平后,张伯驹不顾家族的反对和世俗的眼光,毅然迎娶了比自己小17岁的潘素为妻。 1941年6月,张伯驹在上海被盐业银行的职员李祖莱绑架,索要200万天价赎金。李祖莱因晋升受阻怀恨在心,借机报复张伯驹,同时想要敲诈一笔巨款。绑匪甚至要求用张伯驹珍藏的《平复帖》、《游春图》等国宝级文物作为赎金。 面对这一抉择,潘素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气节。她严词拒绝了绑匪的要求,声称宁可牺牲也不愿让国宝落入他人之手。 好在孙曜东再度施以援手,他利用自己与周佛海的关系,向李士群施压,最终用四十根金条成功赎回了张伯驹。历经八个月的分离,夫妻二人终于得以重聚,为避免再生事端,他们决定离开上海,迁居天津。 摆脱险境后,张伯驹更加珍视与潘素的生活,全力支持她发展艺术才华。凭借天赋和勤奋,潘素的绘画水平迅速提高,尤其在青绿山水画领域成就卓著。她的作品得到了包括张大千在内的多位著名画家的赞赏,张大千甚至与她三次合作,称其画作"直逼唐人,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1956年,张伯驹做出了令世人震惊的决定——将自己珍藏的八件国宝级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包括《平复帖》、《游春图》、《上阳台帖》等价值连城的珍品。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他们夫妇二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责任感。 晚年的张伯驹和潘素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共同致力于艺术创作和文物保护。1982年2月26日,张伯驹因病离世,享年84岁。失去挚爱的潘素悲痛欲绝,常常自责没能照顾好丈夫。十年后的1992年4月16日,潘素也离开了人世,享年77岁,结束了这段传奇爱情。
1935年,一妓女恳求37岁张伯驹:“带我走吧!我还是清白之身!”张伯驹递给老鸨
历史有小狼
2025-04-08 18:49:32
0
阅读:246
大爷的
才子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