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冯增敏带着200多人向越军投降,回国后被判10年徒

混沌于浮云 2025-04-08 19:17:50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冯增敏带着200多人向越军投降,回国后被判10年徒刑,可他却说:“我当时也是迫于无奈啊!” 1979年2月17日,中国对越南发动了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越南在中越边境的挑衅:侵占中国领土,驱赶边民,甚至袭击中国村庄。中方忍无可忍,决定反击。战争持续了不到一个月,中国军队越过边境,直捣越南北部,作战目标达成后,于3月16日撤军。这场战争虽然短暂,却异常激烈,双方的伤亡都不小。而冯增敏的故事,就发生在战争的尾声。 冯增敏,1947年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1970年,他参军入伍,靠着踏实肯干的性格,一步步爬到了连级干部的位置。1979年,他32岁,已经有了近10年的军龄,在第50军150师448团8连担任指导员。448团是个新组建的部队,士兵大多是刚入伍的新兵,平均年龄不到20岁,几乎没打过仗。冯增敏自己虽然当兵时间不短,但也没上过真正的战场。这支部队的起点,注定了后来的艰难。 3月5日,中国宣布作战目标达成,主力部队开始撤回。作为预备队的448团,终于接到命令,前往越南高平以西地区清剿残敌。刚开始,部队士气还挺高,第一天就击溃了一小股越军游击队,大家都觉得任务不难。然而,第二天情况急转直下。越军利用熟悉的地形,频频偷袭,448团的新兵们完全招架不住,队伍乱成一团。从这天起,小规模战斗就没停过,部队被拖得筋疲力尽。 更要命的是,团里的指挥出了大问题。按原计划,448团应该沿着3号公路撤回,既安全又快捷。可副军长偏偏决定走山林小路,想顺便搜剿敌人。这条路不仅崎岖难行,还全是密林,部队走了没多久就迷了方向。结果,这支没啥经验的队伍稀里糊涂地闯进了越南腹地,离边境越来越远。3月11日上午11点,灾难来了——8连走到一个山谷,突然遭到越军一个加强团的伏击,四面八方的火力压得他们抬不起头。 8连猝不及防,连长王立新带着人冲上去想打开缺口,可没多久就牺牲了,部队彻底没了主心骨。冯增敏带着剩下的士兵退守一个小山头,硬着头皮跟越军干了三天三夜。这三天,弹药打光了,干粮吃没了,伤员越来越多,情况糟得不能再糟。他几次试着带人突围,可越军的火力太猛,根本冲不出去。到了第三天深夜,部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活着的人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了。 面对绝境,冯增敏召集党支部开会,商量怎么办。会上,有人强烈反对投降,觉得宁死也不能丢这个脸。可大部分士兵已经斗志全无,只想活下去。冯增敏心里也矛盾,他知道投降是军人最大的耻辱,可看着这些20岁不到的小伙子,他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全死在这儿。最终,在大多数人的同意下,他拍板决定投降。为了避免混乱,他还下令管制了几个反对的人。第二天早上,他亲手举起白旗,带着219名士兵向越军缴械。 投降后,冯增敏和部下被押到越军的战俘营。关了一个月后,中越双方交换战俘,他们被遣返回国。回国没多久,军事法庭就找上门来。法庭认为,冯增敏投降是严重违纪行为,直接判了他10年有期徒刑。庭审时,他没怎么为自己辩护,只是低声说了句:“我当时也是迫于无奈啊!”法官没理会他的解释,判决一敲定,他就进了监狱。 冯增敏的事传开后,舆论炸了锅。很多人骂他是叛徒,说他丢了中国军人的脸,背叛了国家。还有人觉得他情有可原,毕竟部队被围得死死的,不投降就得全军覆没。他自己一直坚持,当时的情况没给他留任何退路,只能选一条活路。可不管怎么说,这个决定让他背上了沉重的骂名,出狱后,他回了湖南老家,低调地过完了一生。

0 阅读:1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