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师长刘畴西面对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整个红军的行军计划。
这件事情的背景时间是在1935年1月份,在当时我们的红十军团刚刚遭遇大败,由于损伤情况特别严重,所以经过商议之后决定暂时避其锋芒返回赣东北。
在真正行动的时候,为了防止一头扎进敌人的包围圈,提前将部队分成了两股力量,其中大部队则是继续由刘畴西带领在后面行动。而先头部队则是由粟裕带领在前面探路,先头部队仅仅只有800人,由于人数少,所以行动迅速。
很快先头部队就在前面打开了一条口子,但是由于先头部队行进速度较快,后面的部队在行动的时候却与先头部队联系不上了。不过能够确定的是先头部队此时应当是没有遭遇敌人,接下来的道路虽然非常难走,但是刘畴西带领着红军战士最终还是来到了杨林。
如果再加把劲儿,连夜赶路,是非常有希望在敌人完成包围圈之前突破出去,到时候敌人想要再进行包围和封锁可就难了。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刘畴西下了一个命令,这个命令虽然让全军的所有官兵都感觉听到了天籁之音,但却在背后蕴含一个巨大的危机。
这个命令就是夏令营让所有的官兵原地休整,第2天再继续行军。在长途寻经的过程当中下,这样的命令也是非常正常的,毕竟战士们已经经过了接连的大战和连续奔波,确实需要休息,但是刘畴西却忘了这时候敌人可不会休息。
就在我们大部队休整期间,敌人竟然连夜行军,向前追了35公里。等第2天我们的战士修正好准备出发的时候,却发现前路已经被敌人给层层封锁了。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行进的方向。
途中遭遇敌人的伏击,双方展开大战,经过激烈作战之后,最终摆脱了敌人的封锁,顺利地找到了突破口,突破了出去。不过这时候敌人也意识到了我军的意图,看清楚了我军接下来即将前进的方向。
一方面我们在急行军,而另一方面敌人也是拼了命的,想要在我们之前完成封锁,因为这一次一旦突破出去就真的天高任鸟飞了。吸取了上一次经验之后,这一次我军的行军速度非常快。
很快就赶到了距离港口仅仅只有五里地的地方,如果一口气抓紧赶到港口,顺利完成突破,可能结局就会改写,但是历史没有重来,因为刘畴西下令让士兵休息一晚上。这时候粟裕正打算带领先头部队向前赶,突然间听到这个命令,也让粟裕和方志敏感觉到有些不妥。
但是由于刘畴西才是总指挥,所以商议之后决定粟裕继续按照原计划向前突破,方志敏则留下来策应大部队。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敌人却已经追了上来,并且完成了包围。
当时我军的活动空间被压缩在了15里的范围之内,这时候再想像上一次一样冲出去已经不可能了,数次突破都被敌人打了回来,为了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刘畴西和方志敏两人决定分头行动。
本来我军的力量和敌人就有所差距,在分头行动之后,结局最终是被敌人逐个击破,刘畴西和方志敏两人也都分别被敌人给抓了,被抓之后敌人也是非常兴奋的,毕竟抓到了真正的大官。
但是两个人内心的信念却极为坚定,因此不可能向敌人屈服,敌人想要通过两个人打击我军的意图被粉碎了,随后敌人恼羞成怒之下,决定将两人残忍杀害。面对死亡威胁,两人也一点都不怕,最终决定慷慨赴义。
回顾刘畴西的一生,刘畴西在历史当中也是一个经验丰富并且极其优异的领军将领,在多次大战当中都有极其不俗的表现,而且曾经被组织送往苏联学习。著名的黄埔军校刘畴西也是1期毕业生,是所有黄埔军校毕业生当中的大师哥。
经历这一次大败之后,我们失去了很多优秀的将领和指战员,不过这一次的经历也让我们在此后作战当中吸取到相应的教训。另外比较幸运的一点是为我们保留下来了一个常胜将军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