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和周恩来谈话,突然问道:50多年了,你怎么不回家乡? 1964年,毛泽东和周恩来正在这里商议即将召开的政协会议事宜。谈话间隙,毛主席将目光投向窗外,眺望远方,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周恩来见状,便停下手中的笔,关切地问道:"主席,您在想什么呢?是不是对会议还有什么要求?"毛主席摇了摇头,转过身来,目光落在周恩来身上。 "恩来啊,我刚才忽然想到一件事。你离开家乡多少年了?" 周恩来陷入了沉思。是啊,离开家乡,到底有多少年了?细细算来,竟已半个多世纪。 周恩来12岁时,便只身一人离开了淮安,只为跟随伯父去东北求学。从那时起,故土家园渐行渐远,求学之路越走越宽。 少年周恩来先是在东北读书,后来又转学到了天津南开。自此,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淮安老家。 尽管周恩来远在他乡,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父老乡亲。 20世纪50年代初,一场特大洪水席卷了淮河流域。成千上万的房屋被冲毁,大片农田被洪水淹没,数百万群众流离失所,生计难以为继。 灾情牵动了周恩来的心。他第一时间召集有关部门开会,研究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事宜。当得知家乡人民遭此大难,周恩来坐立难安。 会上,水利部提出开挖苏北灌溉总渠的计划,以根治水患。 财政部门的一位领导犯了难:"当前百废待兴,国库吃紧,修建这么大的水利工程,资金从何而来啊?" 周恩来一向以温文尔雅著称,但这一次,他发了脾气:"淮海战役时,淮安父老推车送粮,支援前线,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他们遭了难,国家怎能坐视不理?我看此事刻不容缓,一定要尽快开工,决不能让老百姓继续受苦!" 在周总理的坚持下,苏北灌溉总渠以"争分夺秒"的速度建成,沿岸千万群众从此告别了水患之忧,生产生活重现生机。 岁月匆匆流转,周恩来也从青年步入了花甲。尽管公务缠身,他却从未忘记自己的根。每逢下乡考察,但凡遇到老乡,总要问上几句家常,嘘寒问暖。 1959年初,周恩来乘飞机从广州返回北京,途经淮安上空。他起身走向驾驶舱,请机长把飞机降低些飞行,好让他看一看阔别已久的家乡。 机长答应了,并问:"总理,听说您多年没回老家了,怎么一直没抽出时间回去看看呢?" 周恩来神色怅然:"工作实在脱不开身。改天吧,改天一定回去。" 周恩来隔着舷窗,注视着下方的淮安城。飞机很快驶离了淮安上空。周恩来回到座位,抑制住心中的百感交集,对机长说:"我们快回北京吧,还有很多工作要处理呢。" 周恩来终其一生,再也没能踏上故乡的土地。直到临终前,他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等革命成功了,我一定回淮安老家看看,那里是我的根啊......" 但周总理心里明白,自己怕是再也没有机会回乡了。多年来,他把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为的就是让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家乡淮安,也始终是周恩来魂牵梦萦的地方。每每想起故土,他都感慨万千:"哎,我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乡啊......"
1964年毛主席和周恩来谈话,突然问道:50多年了,你怎么不回家乡? 1964年
紫陌独行路
2025-04-09 15:48:56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