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生命安全该如何得到切实保障呢?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当下,一些高性能车辆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就比如福建泉州丰海路上发生的那起令人痛心的事故。一辆小米 SU7 Ultra 在限速仅 60 公里的普通城市道路上,竟以超 140 公里的时速行驶。为躲避前车突然转向,将一位骑电动自行车的人连人带车撞飞了十余米远。监控画面中,这辆售价超 50 万的高性能电动车犹如失控的猛兽,骑行者被高高甩向空中,又重重砸向地面,至今还在 ICU 靠着机器维持生命。 要知道,140km/h 的撞击能量,较 60km/h 限速下的标准,足足高出了约 5.4 倍之多。这不禁让人思考,小米 SU7 Ultra 以 1548 匹的马力,1.98 秒就能破百的数据,曾是车圈令人惊叹的神话,可在城市街头,却为何成了致命的威胁呢? 更值得玩味的是,车企一方面用赛道基因吸引流量,宣扬所谓的 “暴力美学”,可另一方面却把责任推给用户的个人行为,这就好像递出了一把子弹上膛的枪,却只是简单叮嘱 “别扣扳机”。车主只需累积驾驶 300 公里就能解锁赛道模式,这点里程甚至都达不到新手司机安全培训期的标准,看似鼓励用户探索车辆性能,实则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再看小米设置的新手模式和赛道考试,在社交平台上飙车视频屡见不鲜的情况下,几乎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按理说,GPS 动态限速、危险驾驶黑匣子这些成熟技术,本应是保障安全的有力手段,可在追求 “地表最快” 的过程中,却仿佛集体消失了。难道说,为了追求速度,生命权就可以被轻易忽视吗? 两周前,沈阳刚要求 SU7 Ultra 车主签署安全承诺书,可此前就有车主在公共道路上飙出了 303 公里的时速。这不禁让人疑惑,车企在强调车辆性能的是否真的把安全放在了首位? 有人可能会说,高性能车本身就是为了追求速度,安全问题不应完全归咎于车企。但事实是,技术本应是守护安全的屏障,而不是酿成悲剧的帮凶。泉州街头那触目惊心的刹车痕,撕开了新能源时代的残酷真相:没有约束的科技狂欢,最终只会让普通人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 为了遏制这场 “速度瘟疫”,我们必须有所行动。建议强制高性能车辆安装 GPS 动态限速系统,监管部门也应出台专项立法。而对于每一个手握方向盘的人更要清楚地认识到,追求推背感的背后,可能付出的是别人的生命代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激情的真正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
群众的生命安全该如何得到切实保障呢?
魏涛来说事
2025-04-09 16:47:1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