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新疆紫泥泉种羊场出生了一只小羊羔,饲养员连忙脱下自己的棉袄把小羊包裹

文史记叙录 2025-04-10 09:09:16

1956年,新疆紫泥泉种羊场出生了一只小羊羔,饲养员连忙脱下自己的棉袄把小羊包裹起来抱回了家,从此和它同吃同睡,几年后,这个饲养员竟然打破了一个百年国际难题!

刘守仁,1917年出生于中国山西省文水县西城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的他,虽家境贫寒,但心怀大志,只上过几年小学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党组织的培养下,刘守仁的思想逐渐进步,为日后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文水县城,面对国家危难,刘守仁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和教育下,他担任了西城村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带领村里的青年积极开展各种抗日活动。

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领导人民同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冀东暴动中,刘守仁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多次以小股精锐部队歼灭敌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守仁并未停下脚步。1955年,21岁的他从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怀揣着“到最艰苦的地方,干最艰苦的工作”的誓言,毅然选择前往新疆,投身于畜牧业的发展中。

在紫泥泉种羊场,他发现了国内畜牧业面临的困境——缺乏优良的细毛羊品种,只能依赖进口。这一发现激发了他投身于畜牧科研的决心。

1956年的一个春日清晨,在新疆广袤无垠的紫泥泉种羊场,阳光温柔地洒在绿意初绽的草场上,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只特别的小羊羔悄然降临,它的到来,仿佛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最珍贵的馈赠。

当时,羊场里的饲养员正是刘守仁,他的眼神中满是对这弱小生命的怜爱与期待,没有丝毫犹豫,他轻轻地将自己的棉衣展开,小心翼翼地包裹起这只初生的小羊羔。

岁月流转,谁也没有料到,这只曾被刘守仁用棉衣细心呵护、在温暖被窝中成长的小羊羔,日后竟会成为震惊世界的奇迹。

或许是因为其血统的纯正,或许是因为饲养员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发了它潜在的优异品质,这只小羊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繁殖能力与优良的肉质特性,为我国的畜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后经过不懈努力,1968年,他又成功培育出了我国首个细毛羊优良品种——“军垦细毛羊”,结束了我国没有细毛羊的历史。这一成就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

科研之路永无止境。在“军垦细毛羊”培育成功后,刘守仁并未满足于此,他继续深入研究,立志将国际顶级的澳洲美利奴羊的皮毛特性引入“军垦细毛羊”。

经过无数次实验与尝试,1985年,“中国美利奴羊(军垦型)”正式问世,其羊毛品质达到了国际优质毛纺原料水平。刘守仁还创立了“血亲级进育种”、“品种品系齐育并进”等育种新方法,大大缩短了科研和育种周期。

在科研工作的同时,刘守仁深知人才对于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推动新疆农垦科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实验室的每个人量身定制详细的培养计划。

在他的努力下,新疆农垦科学院从零硕士、零博士发展到如今拥有较为完整的硕博人才架构。他还亲自带领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将成果与荣誉让给学生,激励他们不断前行。

刘守仁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4次,包括全国科学大会重要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等。他还被授予“全国革新能手”、“全国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并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细毛羊之父”。

晚年的刘守仁虽然身患疾病,但他依然心系科研事业和人才培养。他继续为新疆农垦科学院的科研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并关注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动态。

然而,岁月不饶人,刘守仁最终因病去世,但他的科研精神和爱国情怀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在他去世后,中共文水县委、县政府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高度赞扬了他的贡献和精神。

0 阅读:164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