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正在吃饭的钱学森突然惊呼:“这菜气味不对!有毒!!”警卫马上把菜拿去化验,果然化验出了剧毒。 1963年,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美国情报部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中国原子弹研发的准确情报,判断出中国即将进行首次核试验。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外的特务活动始终没有停止。特务们的目标,往往瞄准着那些能够影响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 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对中国即将拥有核武器的消息感到震惊和不安。他们深知,一旦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整个地缘政治格局都将发生重大改变。 1964年,北京突然发生了一起食物投毒事件。公安部通过调查发现,这起事件背后是海外特务的所为。 这起事件立即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当时的形势下,保护核心科研人员的安全,成为了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 在众多科研人员中,钱学森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名字早在回国前就已经声名显赫,如果特务真有暗杀目标清单,钱学森必然位列其中。 钱学森的特殊地位源于他独特的战略价值。他不仅是某个单一领域的专家,更是一位精通航空航天、导弹和核武器等多个领域的战略科学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身为中国国籍,钱学森依然获准参与美军最机密的军事项目。这足以证明他的才华之出众。 正因为如此,当钱学森决定回国效力时,美国军方百般阻挠。一位美国海军次长甚至说过:"钱学森一人的价值抵得上五个师的战斗力,宁可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到红色中国。" 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多方斡旋下,动用了国家的外交力量,用多名美军珍贵的飞行员战俘换回了钱学森。 在敌暗我明的严峻形势下,如何保护钱学森的人身安全,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食物安全,则是最容易被特务利用的薄弱环节之一。 投毒事件发生后,毛主席亲自过问钱学森的安全问题。这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科学家,需要最高规格的保护措施。 1964年,毛主席得知北京发生投毒事件后,立即做出批示,要求为钱学森配备专门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决定,即便是开国十大元帅也未曾享受过如此待遇。 周恩来总理随即召集公安部相关负责人,研究这项特殊的安全工作。经过反复讨论和周密部署,最终决定在钱学森家附近建立一个专门的食品化验室。 这个食品化验室的选址经过精心考虑,最终设在距离钱学森家不远的一座办公楼内。化验室占据两个房间,并配备了专门的通讯设备,确保随时能与钱学森家保持联系。 国家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化验室的设备配置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配备德国蔡司镜头的大功率光学显微镜,这种高端设备在当时的中国极为罕见。 为了满足食品储存和实验需求,国家还从苏联引进了专门的冰箱。 在专业人员的选拔上,组织部门同样严格把关。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由段恩润担任钱学森家的专职食品化验员。 段恩润的背景十分特殊,1951年参军后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军队担任护士长达9年。从1959年开始,他在军队医院担任化验员,并于1963年调至北京。 组织选择段恩润,看中的不仅是他过硬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他清白的政治背景和强烈的责任心。这些都是在特殊年代保护核心科学家不可或缺的条件。 虽然段恩润有丰富的医学化验经验,但食品安全检测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此,组织特别安排他前往国防部的"有毒物质检疫室"接受专门培训。 在国防部,段恩润系统学习了各类毒物的检测方法。 经过一系列周密准备,这个专门服务于钱学森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正式投入运行。 为确保钱学森的饮食安全,公安部门制定了一套严密的食材采购管理制度。所有食材必须从北京的东单、西单等大型菜市场购买,这些地方人流量大、商户固定,便于管理和监控。 每一批食材运回后,都要经过段恩润的严格检验。检验内容包括氰化物、砷化物等多种剧毒物质,以及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药物。 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每次检验都要取多个样本进行对比。 检验合格的食材会获得专门的检查单,这是进入钱学森家厨房的"通行证"。 食品安全管理不仅限于生鲜食材,所有外购的成品食物、饮料、水果,甚至调味品都必须经过检验。这种全方位的检测确保了每一口食物的安全。 在用餐后的管理上同样严格。钱学森一家食用过的剩菜剩饭不能立即处理,必须保存24小时。 这项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果出现任何异常症状,可以通过对剩余食品的检验快速确定原因,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段恩润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六年,每天三餐都要进行检验工作。即便是节假日,只要钱学森在家用餐,他就必须在岗。 在这六年中,段恩润不仅关注食物中是否含有毒素,对食材的新鲜程度同样严格把关。一旦发现食材不够新鲜,他会坚决要求更换。 这套安全防护体系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六年间没有发生过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1964年,正在吃饭的钱学森突然惊呼:“这菜气味不对!有毒!!”警卫马上把菜拿去
裂谷长河
2025-04-10 09:37:39
0
阅读: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