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傅雷夫妇双双上吊自尽,骨灰却无人认领。一江姓女子不顾自身危险将其领走

混沌于浮云 2025-04-10 19:17:02

1966年,傅雷夫妇双双上吊自尽,骨灰却无人认领。一江姓女子不顾自身危险将其领走并妥善安置,担惊受怕几十载。多年后,傅雷的儿子想给她报酬却遭多次拒绝,她的那句话让人敬佩不已! 傅雷这人,提起他,文化圈里谁不知道?1908年出生在上海南汇,家里有点书香气,小时候就聪明得不行,特别爱文学和艺术。1928年,他跑去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混了四年,学文学、钻研美术,回来后一头扎进翻译和写作里。他的翻译牛得不行,尤其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像《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这些,读起来那叫一个顺溜,完全能感觉到原汁原味的法国味儿。还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翻得跟中文原创似的,厉害得让人服气。 傅雷不光自己有本事,家里也挺有看头。他老婆朱梅馥是书香门第出身,性子温和,嫁给他后一直是他的大后盾。俩人有两个儿子,长子傅聪从小就弹钢琴弹得出神入化,后来去了波兰学音乐,成了国际上有名的钢琴家。次子傅敏走学术路子,长大后在英语教育圈里混得不错。傅雷跟儿子们的通信,后来整理成了《傅雷家书》,里面全是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真知灼见,读了让人心里一震。 可这么有才的人,晚年却过得太惨。1966年9月3日,傅雷和朱梅馥在家双双上吊走了。那年头正乱得不行,他们的死没掀起啥大浪,两个儿子又都在国外,骨灰就没人管了,扔在上海火葬场等着发落。 就在这时候,江小燕出现了。她跟傅雷没啥亲戚关系,就是个普通人,但她知道傅雷是谁,也敬重他的才华。傅雷夫妇走了以后,骨灰没人领,她看不下去了。朱梅馥的哥哥朱人秀同意后,她就跑去火葬场把骨灰领了回来。那年头,领这种“敏感人物”的骨灰可不是小事,搞不好自己就得搭进去,但她还是去了。 领回来后,江小燕没随便找个地方扔了,而是想办法安置好。她挑了上海永安公墓,用傅雷的本名“傅怒安”登记,把骨灰安顿在那儿。这事她做得低调,但风险一点没少。她还写信想为傅雷夫妇说几句公道话,结果信没送到正地方,反倒惹了点麻烦,有人找上门问东问西。她没怂,硬扛过去了。这几十年,她一直守着这事,没跟谁嚷嚷,也没想过拿这事给自己脸上贴金。 时间过了几十年,傅聪和傅敏终于回国了。他们听说父母的骨灰是江小燕收的,赶紧找到她,想好好谢谢她,还提出给点钱表示心意。结果江小燕一口回绝,不止一次,连个“谢”字都不稀罕。她就说了那么一句:“我既然能在他们恶运覆顶之际为之申诉,当然也能对他们今天的家声日隆视若无睹。”这话听着简单,可仔细琢磨,真是牛得不行。 啥意思呢?她说的是,当年傅雷夫妇落难的时候,她站出来不是为了啥回报,就是觉得这事该做。现在傅家名声起来了,她也不眼红,更不想蹭这光。她压根没把自己当救世主,也没觉得傅家欠她啥。这份淡然,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傅聪他们听完这话,估计心里五味杂陈,既感动又有点震撼。 后来,傅聪问她有啥愿望,她想了想,说就想听他弹一场钢琴。演奏会办了,江小燕去了,没坐前排,完事就走了。她没拿这事当资本,之后还去读了大学,过得挺朴实。这人吧,低调得让人佩服,但她的做法确实给傅雷的故事添了点暖色。 江小燕这事,搁在那个年代,真不算小。她没啥背景,也没啥资源,就是凭着一股子胆量和良心,把傅雷夫妇的骨灰保住了。那时候,谁敢随便管这种事?她管了,还管得那么踏实。后来拒绝报酬那句“视若无睹”,更是把她的格局显出来了。她不是那种见风使舵的人,也不是想靠做好事捞名利的主儿,就是实实在在觉得该干啥就干啥。 傅雷的悲剧,反映了那时候文化的苦日子。他那么有才,最后却落得个自杀的下场,骨灰都没人敢碰,真是让人叹气。江小燕的出现,多少给这悲剧抹了点人情味。她不伟大,也没啥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她的坚持和态度,确实让人觉得人性里还有点亮堂堂的东西。 这事搁现在看,也挺值得琢磨。江小燕那种不求回报的心态,跟现在的社会比起来,显得有点稀罕。她不是圣人,就是个普通人,但她做了普通人未必敢做的事。傅雷的才华没白费,他的精神多少通过她传下来了点。这故事不光是历史,也是人性的一面镜子。

0 阅读:2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