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为你翻译的内容: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舆地广记 地理类二【总志之属】提要 【臣】等恭敬地考察《舆地广记》三十八卷,是宋代欧阳忞撰写的。晁公武的《读书志》认为实际上没有欧阳忞这个人,是写书的人假托的名字。陈振孙的《书录解题》则认为这本书成书于政和年间,欧阳忞是欧阳修的侄孙,以他的名“忞”(“忞”字连心字底)和欧阳修子侄辈名字多连心字底作为依据。按照这本书如果没有触犯当时的忌讳,何必隐瞒作者姓名呢,所以怀疑陈振孙的说法是正确的。然而欧阳修是庐陵人,而这个版本中有欧阳忞的自序,却自称是广陵人,难道是“广”和“庐”字形相近,在传抄过程中导致错误了吗?这本书的前四卷先叙述历代的疆域,提纲挈领,第五卷之后就列举宋代的郡县名称,体例特别清晰明了。那些前代的州邑,宋代没有占据的,比如燕云十六州之类的,也附在各道的末尾,称之为“化外州”,也足以用来考证。虽然当时宋朝的疆土狭小,不足以涵盖天下的地理全貌,但内容详细明白,比较容易查找阅读,也是地理类书籍中的佳作。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敬地校对呈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陆 费 墀 舆地广记自序 古代的时候风俗淳朴厚重,士大夫们安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没有向外羡慕和不知满足的心思,所以他们的技艺必定专精。像子之的戈术、和的弓术、僚的弄丸技艺、秋的下棋技艺,都是凭借这些技艺终其一生并且闻名于后世,而且其他人也没有能超越他们的。等到了后世,风气日益奢侈糜烂,人们没有不想凭借自己一人掌握天下所有能事的,但最终却没有能达到目的的。唉,这就是后世的君子们有愧于古人的地方吧!地理方面的书籍,虽然没有什么深奥遥远、难以理解的事情,然而从历代以来,制度的变更改革,先王的制度没有一项留存下来。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并且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谁又能了解这些呢?我不才,从小读书的时候,私下里曾经对这方面的内容很留意。曾经从尧舜时代一直到现在,写成了总共三十八篇的书,给它命名为《舆地广记》。凡是从前史官所写的著作,以及那些《山经》《地志》等旁见杂出的内容,没有不收录在其中的,希望可以形成一家之言,以备职方氏(古代掌管地图、四方之志的官员)的考证,而不是那种仅凭口传耳听、未经考证尝试的说法。传书上说:拿着璿玑(古代观测天文的仪器)来观察天下大势,那么天地的变动也不足以奇怪了;依据关键要点来观察未来的发展,那么天下四方的汇聚也不值得称奇了。有了统领的宗旨和关键要点,那么内容繁多也不会混乱,事物众多也不会让人迷惑了。地理方面的书籍纷繁杂乱,突然看它的时候,茫然无法理解,即使是见识深刻、博学多闻的君子也会觉得头疼,又怎么能知道其中的是非所在呢?处理这些内容必定是有方法的。以现在的州县去对照汉代,就相当于汉代的郡;以汉代的郡县去对照夏商周三代,就相当于三代的州。三代的九州分散成为汉代的六十多个郡,汉代的六十多个郡又分成为现在的三百多个州。虽然这中间有的分离有的合并,难以探究清楚,但我的心中已经非常清楚明白了。就好像三十根辐条的车轮,用轮毂来控制它;《易经》的两篇(《易经》分《上经》《下经》两篇),用乾坤来统领它,难道不是简约而容易掌控吗?因此我希望让这本书在世上广泛流传,必定会有能够辨别其中优劣的人。世上的君子们,不妨试着从这个角度来观察这本书。政和【缺失具体年份】年三月某日,广陵欧阳忞作序。 钦定四库全书 舆地广记卷一 宋代 欧阳忞 撰写 禹贡九州 晋州、绛州、慈州、隰州、河中府、解州、太原府、辽州、威胜军、平定军、汾州、忻州、代州、岚州、石州、宪州、泽州、潞州、岢岚军、宁化军、大山(疑有误,可能是指某一地方,待考)、保德军、真定府、中山府、赵州、深州、冀州、河间府、祁州、保州、莫州、雄州、霸州、信安军、永宁军、顺安军、保定军、安肃军、广信军、相州、磁州、邢州、洺州、怀州、卫州、晋宁军、云州、应州、新州、寰州、儒州、毅州(疑有误,待考)、蔚州、朔州、幽州、易州、檀州、蓟州(原文“葪”应为“蓟”)、妫州、平州、营州、安北都护府、镇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 右边这些是古代冀州的地域:按照《禹贡》的记载,没有说明冀州的疆界范围,大概因为这里是尧的都城所在之地,从其他州的情况来看,它的疆域尤其广阔。【梁州的地域虽然遥远,但夹杂着一些少数民族,中原地区只有冀州最大】崤山以东的人性格和缓,崇尚儒学,凭借义气,好行侠仗义【在大行山、恒山的东边】,而邺郡(曾是高齐的国都)那里,形成了轻浮取巧的风俗【自从北齐灭亡后,士大夫们大多迁移到关内,只有那些有技巧的工匠、商贩以及乐户迁移到了邺郡的城郭,因此这里的人情险恶不正,到现在还喜好打官司】。崤山以西土地贫瘠,那里的人勤俭节约,而河东地区自从魏晋以来,文学之风盛行【曹魏时杜畿曾经担任河东太守,开
以下是为你翻译的内容: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十一 舆地广记地理类二【总志之属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11 10:02: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