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并非固定指八位画家,而是清代康乾时期活跃于扬州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较为公认的八位代表人物包括金农、郑燮(郑板桥)、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和高翔。此外,华岩、闵贞、高凤翰、边寿民等画家因画风接近,有时也被归入这一群体。"八"在这里更多是一个约数,而非确指。
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与当时主流画坛大相径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上突破传统,将平民生活甚至社会阴暗面引入书画;二是技法上不拘成法,大胆创新,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等;三是审美上追求自然真实,反对矫揉造作。这种背离传统的创作方式被当时正统派贬称为"丑八怪"。
这些画家大多出身贫寒,经历坎坷,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他们或罢官归隐(如郑板桥、李方膺),或终身布衣(如金农、汪士慎),以书画抒发胸中不平之气。虽生活清苦却清高狂放,作品中常透露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种特立独行的处世态度,在崇尚礼教的清代显得尤为"怪异"。
扬州八怪打破了清初"四王"一统画坛的局面,开创了文人画职业化的新风。他们将徐渭、石涛等人的写意传统推向极致,影响了后世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尽管当时不被主流认可,但其作品现存8000余幅,被全球200多家博物馆收藏,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流派。这就是中国风遇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