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2岁陆小曼去世。翁瑞午的长女翁香光闻讯赶来,见四下无人,迅速解开陆小曼的衣扣,眼前的场景令她惊愕不已,忍不住感慨: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陆小曼,1903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富裕人家,父亲陆定是清末财政司长,家境优渥,书香气息浓厚。她从小就聪明伶俐,英语、法语样样精通,还会画画、唱戏、写文章,被人称为“民国才女”。19岁那年,她嫁给了军人王赓,这门婚事看着光鲜,可王赓常年在外,两人感情淡薄,日子过得并不开心。到了1926年,她遇上了诗人徐志摩,两人一见钟情,爱得轰轰烈烈。为了跟徐志摩在一起,陆小曼顶着舆论压力跟王赓离了婚,很快和徐志摩结了婚。那时候,他们的婚礼在上海可是个大新闻,谁不羡慕这对才子佳人? 可婚后生活没想象中那么甜蜜。陆小曼喜欢上海的夜生活,舞厅、派对她都爱去,经常玩到半夜,生活过得有点放纵。时间一长,她的健康出了问题,腹痛、晕厥老是找上门。徐志摩带着她到处看病,可总不见好。这时候,翁瑞午走进她的生活。翁瑞午是个有才华的人,会演戏,还学过丁凤山的推拿手艺。他用推拿帮陆小曼缓解了病痛,两人关系慢慢近了,翁瑞午也常在她家进出。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翁瑞午给陆小曼介绍了鸦片。他说这东西能止痛,陆小曼信了他,开始试着吸。没想到这一吸就上瘾了,生活彻底变了样。她开始闭门不出,天天在家跟翁瑞午抽鸦片,精神越来越差,整个人像是被掏空了。徐志摩看不下去,可又没办法劝她回头。夫妻俩的感情也因为这事越来越僵。1931年,徐志摩坐飞机出事死了,留下陆小曼一个人面对这堆烂摊子。她才28岁,却已经没了依靠。 徐志摩走后,陆小曼的经济一下子断了线。她没工作,家里也没多少钱,只能靠翁瑞午撑着。外界对她跟翁瑞午的关系指指点点,可她俩还是住在一起。陆小曼说他们只是朋友,但谁信啊?翁瑞午有自己的家庭,不能离婚,也没法跟陆小曼正式结婚,只能这么不清不楚地过着。徐志摩的父母看不惯她这样,想让她离开翁瑞午,还说愿意给她钱生活。可陆小曼硬气得很,拒绝了徐家的帮助,铁了心跟翁瑞午耗下去。这一下,她跟徐家彻底翻脸,再也没人管她了。 陆小曼和翁瑞午同居了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里,她不光是翁瑞午的情感依靠,还在他老婆死后帮着照顾翁家的孩子。翁瑞午呢,也尽力在两个家庭间周旋。可这种关系在外人眼里,怎么看怎么别扭。1961年,翁瑞午病死了,走之前特意交代女儿翁香光要照顾好陆小曼。可翁家其他人压根不待见她,觉得她就是个外人。翁瑞午一死,陆小曼的日子更不好过了。她开始卖画赚钱,可那点收入哪够啊?生活越过越艰难,连吃饭都成问题。 到了1965年春天,陆小曼病倒了,住进了上海华东医院。女作家赵清阁去看她,她躺在病床上说自己不想治了,还说死后想跟徐志摩合葬。可徐家早就跟她没联系了,这愿望根本没戏。4月3日,她一个人孤零零地死了,死的时候身边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翁香光听到消息赶过来,看到陆小曼躺在那儿,衣服破得棉絮都露出来了,周围冷冷清清。她心里一震,脱口而出:“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这话听着刺耳,可也让人忍不住想,她到底凉薄在哪儿了? 陆小曼的葬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灵堂里就一副挽联,来的人也没几个。她的骨灰没人领,最后不知道扔哪儿去了,落得个连个墓碑都没有的下场。直到1988年,她的堂侄和堂侄女才给她弄了个衣冠冢,里面放了点她生前用过的毛笔和画稿,算是给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才女留个念想。 陆小曼这辈子,表面看是才女的光环,可细想想,她的选择真挺让人费解。她跟徐志摩的婚姻,本来是多少人羡慕的爱情。可她婚后那股放纵劲儿,硬是把好日子过砸了。鸦片这东西一沾上,就跟掉进坑里似的,爬都爬不出来。她跟翁瑞午的关系就更复杂了,说是朋友吧,外人谁信?说是情人吧,又没个名分。三十年不尴不尬地过着,说她不苦谁信啊。 徐志摩死后,她完全可以换条路走。徐家愿意给她钱,她要是接了,也许还能过得体面点。可她偏不,非要跟翁瑞午绑在一起。这股倔劲儿听着挺硬气,可结果呢?翁瑞午一走,她连个依靠都没了。卖画那几年,她身体也不好,手抖得拿不住笔,画出来的东西卖不上价。到了最后,连住院的钱都凑不齐,靠朋友接济才撑到咽气。
60年代初,晚年的陆小曼,孤独地坐在公园的台阶上留影,此时的她才六十岁,就患上了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