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翻译及注释杨宗畅墓碑 - 原文:墓在夹江县东十里,墓前石阙左有隶书“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德字辅”墓道六字,汉和帝时立。 - 翻译:杨宗畅的墓位于夹江县东十里处,墓前石阙左侧刻有隶书“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德字辅”(汉代已故益州太守杨府君,名德,字辅),共六字,为汉和帝时期所立。 - 注释: - 益州太守:汉代益州最高行政长官,益州辖今四川、云南等地。 - 隶书:汉代流行的字体,此处墓碑用隶书,体现汉代碑刻风格。 开道碑 - 原文:在夹江县西蜀郡青衣越嵩道界中,有“永和七年”“永寿八年”字,汉灵帝时立。 - 翻译:开道碑位于夹江县西蜀郡青衣越嵩道交界处,碑上刻有“永和七年”“永寿八年”等字,为汉灵帝时期所立。 - 注释: - 永和、永寿:均为汉灵帝年号,永和七年(144年)、永寿八年(155年,永寿年号仅三年,此处或为记载错误)。 - 越嵩道:汉代西南边疆通道,连接蜀郡与越嵩郡(今四川西昌一带)。 张道陵碑 - 原文:在洪雅县易俗乡,刻“平一年一月”等字,传为张道陵遗迹。 - 翻译:张道陵碑位于洪雅县易俗乡,碑上刻有“平一年一月”等字,传说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的遗迹。 - 注释: - 张道陵:东汉人,道教正一道创始人,传说在蜀地修道,碑刻或为后人附会其事迹。 李德裕石宝 - 原文:旧市镇有“唐李德裕领重兵过此”九字,墨崖石刻。 - 翻译:旧市镇的墨崖上刻有“唐李德裕领重兵过此”九字,记载唐代名臣李德裕曾领兵经过此地。 - 注释: - 李德裕:唐代牛李党争核心人物,曾任西川节度使,加强蜀地防务,此处石刻记录其军事活动。 孝女碑 - 原文:在犍为县,东汉永建初,孝女叔先雄投水寻父,后立碑表彰。 - 翻译:孝女碑位于犍为县,记载东汉永建初年(126-132年),孝女叔先雄因父亲溺亡,投水寻尸,五日后抱父尸浮出,郡府立碑表彰其孝道。 - 注释: - 叔先雄:东汉著名孝女,事迹见《后汉书·列女传》,体现汉代孝道文化。 郭璞移水记争议 - 原文:世传郭璞在嘉州乌尤山凿书堂,苏子由谓其注《尔雅》于此,然史载郭璞未入蜀,或为附会。 - 翻译:世人传说晋代郭璞在嘉州乌尤山开凿书堂,苏辙(苏子由)称其在此注释《尔雅》,但史书记载郭璞并未入蜀,可能是后人附会。 - 注释: - 郭璞:晋代文学家、风水家,《尔雅注》为其代表作,此处辨明史料矛盾,指出传说不可信。 诗歌选注(部分) 1. 杜甫诗:“嘉州酒重花绕楼,楼头醉酒楼下卧”——描绘嘉州(乐山)繁花环绕、酒肆兴盛的景象。 2. 陆游诗:“汉嘉山水邦,岑公昔所寓”——提到岑参曾寓居嘉州,赞其山水之美。 3. 范成大诗:“凌云九顶招开天,外无穷景望尽坤”——描写凌云山九顶峰的壮丽远景。 地理与边患 - 原文:沐川塞记称“南接吐蕃,为中国患”,李德裕筑筹边楼防南诏。 - 翻译:《沐川塞记》记载,此地南接吐蕃,曾为边患;唐代李德裕在蜀地筑筹边楼,震慑南诏,保障蜀地安全。 - 注释: - 筹边楼: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时所建,用于谋划边防,见李商隐《筹边楼》诗。 补充说明 - 体例特点:本文融合墓碑考据、诗歌辑录与地理沿革,体现宋代地理书“考据与文学并重”的风格。 - 史料价值:通过墓碑、石刻等金石文字,可补正史之阙,如杨宗畅生平、叔先雄孝行等。 - 争议辨析:对郭璞入蜀传说的质疑,反映宋代学者对史料辨伪的重视。 此文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古代西南地区的人文历史、边疆治理与文学积淀,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李秀成的受降供词,其书法水平还是可以的,只是供词写完9天后被老谋深算的曾国藩处死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