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丁未年(1187年)成都大火事件本末,蔓延到哪些地方 淳熙丁未年夏天五月,成都发生大火,焚烧七千户人家。府城有处叫“八阵盘”的集市,俗称是诸葛亮八阵图的营地。居民房屋密集,一烧无遗。当时赵汝愚(字子直)任成都帅守,尽出官府库钱借贷给百姓,救济贫困者。未过数月,从锦江以北到八阵盘,街巷用砖铺砌、绳线规划,焕然一新,宽敞明亮,不再是从前的旧貌。 大火初起时,赵汝愚奏报焚烧千八百家。时任吏部侍郎的章森(字德茂)向皇帝进言:“蜀地有人写信给朝士,称大火从某处烧至某处,延烧几万家,灾情严重。事出意外,于政事何伤?但忠实如赵汝愚却未详尽奏报,为何?”皇帝于是命赵汝愚核实受灾户数及赈济钱粮数目上报。 此前,成都城东有千金堰,灌溉民田十七万亩,历来用竹笼装石修筑,每年征发民夫十一万六千余人,耗费民钱二万三千缗、米三千斛。士人李良仲时任叙州知州,认为劳费过重,建议改用石块。赵汝愚赞同,提议官府出钱十万缗、米三万石,让百姓分五年偿还。有人反对:“筑堤挡水,若堤溃则钱米白费,前人并非没想到,赵公过于锐意行事。”恰逢皇帝因旱灾避殿减膳,命侍从、台谏等官员陈说朝政弊端。十月丙午日,元亨任司农少卿,应诏上言:“成都火灾与守臣何干?蜀帅却欲拆百年古堰,推行个人规划,民情易动,当以静治国,好大喜功不可靠。”皇帝向辅臣出示元亨的奏疏,又提及章森说“成都火灾甚大,事出偶然”,认为奏章内容应前后一致,命赵汝愚审度堰堤改建的长久便利及费用明细。 此后,陈子荣(字大谏)入对,弹劾赵汝愚奏报的受灾数目与朝臣所言不符,且改建堰堤劳民伤财,建议命监司核实。陈子荣素与善类不和,借机攻击赵汝愚。皇帝虽器重赵汝愚,但迫于压力,次日命本路监司与赵汝愚一同核实。七月二十一日,监司吴宗旦私下对作者说:“火灾损失难免虚报,称主户近二千,租房者以万计;改堰为堤是李良仲谬议,刘德修附和,决不可行。”赵汝愚闻之不悦,恰逢陈子荣丁忧去职,九月此事作罢。赵汝愚力求辞职,皇帝批奏挽留。后来张德象任汉嘉太守苛急,因与赵汝愚联姻,被弹劾罢官。十五年四月,元亨六十余岁告老,赵汝愚执政后,元亨等被起用。 作者称:成都从未有过如此大火,赵汝愚在蜀有威严,但柴与之所作《行状》中对火灾的描述支吾失实,故详录本末,以备考证。 详细注释: 一、核心事件与人物 1. 淳熙丁未大火(1187年) - 时间: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丁未”为干支纪年。 - 地点:成都“八阵盘”集市,传说为诸葛亮八阵图遗址(位于今成都青白江区,实为民间附会)。 - 损失:官方奏报“千八百家”,民间传言“几万家”,反映灾情深重及官民信息差。 2. 赵汝愚(1140-1196) - 身份:字子直,宋宗室,时任成都知府(帅守),后官至右丞相,庆元党禁中被诬陷致死。 - 救灾措施: - 官钱借贷:动用府库资金赈济,体现宋代“荒政”中“以工代赈”雏形。 - 城市重建:“绳引甓布”指用绳线规划街道、用砖铺砌,改善此前密集易燃的居民区布局,增强防火能力。 3. 千金堰改建争议 - 水利工程:千金堰灌溉成都平原十七万亩农田,传统用竹笼装石(“编竹笼石”),易损费工。 - 改革提议:士人李良仲建议“易以石”(改用石块筑堰),赵汝愚支持,计划官府垫付资金,百姓分五年偿还,属宋代“官督民修”水利模式。 - 反对声音:认为石堤成本高、风险大(“水决堤溃则十万缗皆为虚费”),反映保守派与改革派的分歧。 二、官场博弈与舆论冲突 1. 章森(德茂)与元亨的弹劾 - 章森:吏部侍郎,蜀地汉州人,据民间信报质疑赵汝愚瞒报灾情,强调“事出不测于政何伤”,反对过度追究地方官责任。 - 元亨:司农少卿,借旱灾进言,攻击赵汝愚“撤堰筑堤”为“好作为”,主张“以静治国”,代表传统守旧官僚观点。 2. 陈子荣的政治攻击 - 动机:“素不乐善类”,借火灾与堰堤事件弹劾赵汝愚,反映南宋中期党争(后赵汝愚属“道学派”,与反道学势力对立)。 - 争议焦点: - 受灾数目:赵汝愚奏报“千八百家”,陈子荣称“延烧万余户”,涉及地方官是否瞒报。 - 工程利弊:斥改建堰堤为“妄以兴利为言”,要求监司彻查,实质是权力斗争。 3. 监司态度与事件结局 - 吴宗旦(提点刑狱):私下透露火灾损失“主户近二千,僦居万家”,暗示赵汝愚折中奏报,避免激化矛盾。 - 刘德修(添差参议官):支持李良仲改堰提议,与保守派对立。 - 结局:因陈子荣丁忧、皇帝挽留,改建工程作罢,赵汝愚暂时留任,但埋下后续罢官伏笔(1196年被贬永州,途中暴卒)。 三、制度与社会背景 1. 宋代荒政与水利制度 - 赈灾流程:地方
淳熙丁未年(1187年)成都大火事件本末,蔓延到哪些地方 淳熙丁未年夏天五月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11 11:11:49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