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翻译:《舆地纪胜》序 自古以来,地理类的书籍非常多了:郡县有地方志,有的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11 11:11:49

白话翻译:《舆地纪胜》序 自古以来,地理类的书籍非常多了:郡县有地方志,有的还有天下总志(如《太平寰宇记》《舆地记》),有的绘制两界山河,有的记录历代疆域。 这类书籍不能说不多,但大多擅长分辨古今沿革、分析异同,而对于山川形势的精妙、南北地理的难合之处,虽有广博的论述,却缺乏对山川精华的提炼。至于能让文人墨客在阅览时,仿佛山川奇景尽现眼前,为写作提供无穷灵感的书,还未曾见过。 这便是《舆地纪胜》不得不写的原因。 我年少时随父亲宦游四方,江淮、荆楚、闽越等地无所不至,遗憾的是未能执笔记下所见所闻。仲兄西行至锦城(成都),叔兄中甫北赴武兴、南渡渝泸,归来后讲述沿途见闻,皆引人入胜。虽然收集了东西各州的图记,但担心口头传授难以长久可靠,于是利用闲暇时间,汇集天下地理书籍及各郡图经,参互考证,按郡分卷:先叙沿革,次列属邑,再记风俗,最后附山川精华、人物奇杰、吏治异闻、诗章文翰等。 东南地区效仿范晔《郡国志》体例,以皇帝所在的临安府为首,其他诸郡依次编排。可惜书籍浩繁,只能随借随阅,编排顺序未能完全规范,但名物掌故、诗词歌赋已尽搜罗,与其他书相比不算冗余。 有人质疑:“如太史公司马迁周游天下,登会稽、探禹穴,以亲身经历为写作素材,先儒甚至以他为榜样。如今你足不出户,仅凭群书就想让名山大川如临其境,与司马迁的游历精神是否相悖?”我回应道:“司马迁因游历得写作趣味,我因群书得山川趣味,方式不同,却不必拘泥于形迹。” 嘉定辛巳年孟夏,东阳王象之谨序。 注释: 1. 体例与宗旨: - 王象之认为此前地理书多侧重沿革考证,缺乏对山川审美与文学素材的提炼,故《舆地纪胜》以“收拾山川精华”为目标,兼顾地理考证与文人实用(如诗赋素材)。 - 采用“郡国志”体例,以南宋临安府(行在)为首,体现政治正统性,其他诸郡按方位编排。 2. 个人经历与成书背景: - “少侍先君宦游四方”:王象之随父宦游,足迹遍及江淮、荆楚、闽越,积累实地见闻,为成书奠定基础。 - “参订会粹”:整合天下地理书(如《寰宇记》《元和郡县志》)及各郡图经,考证异同,体现考据严谨性。 3. 争议与回应: - 针对“足不出户何以知山川”的质疑,王象之提出“因书得山川之趣”,强调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的不同路径,二者各有价值,不必强求一致。 4. 版本与流传: - 《舆地纪胜》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宝庆三年(1227年)李埴作序,记载南宋疆域,尤其详于西南地区(如蜀地)。 - 原书二百卷,今存影宋钞本残卷,《四库全书》未著录,仅收录从书中钞出的《舆地碑记目》四卷,可见其在清代已罕见。 5. 学术价值: - 体例创新:分“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诗咏”等门类,兼具地理志的严谨与总集的文学性。 - 史料价值:保存南宋郡县沿革、碑刻题咏等资料,可补正史之阙,如吴越国使用契丹年号等细节,赖此书得以考证。 补充说明: - “范蔚宗郡国志”:指范晔《后汉书·郡国志》,以行政区划为纲,记载郡国沿革、山川、户口等,是王象之体例的重要参考。 - “太史公”与“子长”:均指司马迁,其《史记》强调实地考察(“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王象之虽未亲历,却通过文献整合实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体现宋代考据学与文献学的发展。 - “舆地碑记目”:后人从《舆地纪胜》中钞出碑刻部分单独成书,虽体例稍显庞杂,但金石文字可与史书互证,如纠正《镇江府志》中梁武帝父神道碑的错误记载。 此文既阐明了《舆地纪胜》的编纂目的与方法,也反映了南宋地理文献学的特点——注重实用与考据结合,同时为文人提供创作素材,兼具学术与文学价值。

0 阅读:0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