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还剩下最后一口气,临死前他下了这辈子最后一道诏书:赐死所有还活着的嫔妃,让他们给自己殉葬!一声令下,几十名环肥燕瘦的妃子吓得满地打滚,但侍卫们毫不留情,全部勒死。 在中国古代,殉葬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紧密相连。早在商周时期,贵族和君王就有殉葬的习俗,他们希望通过让生前的奴仆随自己长眠地下,来彰显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随着时间推移,殉葬规模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峰。当时的诸侯为了炫耀自己的势力,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并强迫数以百计的奴仆、妃嫔陪葬,让活人随自己一同进入死亡。 到了秦始皇时期,这位统一六国的帝王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开明。他觉得用活人殉葬太过残忍,于是下令用陶俑代替大部分殉葬人口,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兵马俑。 但即便是秦始皇,也没能完全废除人殉制度,他的后宫嫔妃依然难逃殉葬的命运。直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才彻底废除了这种残酷的活人殉葬制度。从此,中国历史上的人殉现象基本销声匿迹。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乞丐当上皇帝的统治者,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贫民出身的背景下,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手腕,一步步走上了皇位。 但是当权力真正掌握在手中时,朱元璋的性格发生了巨大转变。常年的战争经历加上对自己出身的自卑,让他对权力产生了极度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在他晚年达到了顶点。为了确保自己选定的孙子朱允炆能够顺利继位,他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几乎将创立大明的老部下斩尽杀绝。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朱元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恢复已经消失了几百年的人殉制度。他下令让46位妃嫔随他一同埋入地下,重现了早已被历史淘汰的残酷习俗。 1398年四月,卧病在床的朱元璋下达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道诏书。这道诏书的内容让整个皇宫陷入一片恐慌,四十六位妃嫔将被处死,用来给朱元璋陪葬。 内侍捧着诏书来到后宫宣读时,所有人都呆立在原地。这些曾经享受过荣华富贵的妃嫔们,从没想过自己的生命会以这种方式结束。 侍卫们按照朱元璋的命令,用绳索结束了这些妃嫔的生命。《彤史拾遗记》记载,有的侍卫为了加快速度,甚至没有等妃嫔断气就将她们抬进了棺材。 这场血腥的殉葬并不是朱元璋临终前的唯一决定。为了保障孙子朱允炆的统治,他在生命的最后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布局。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开国功臣的清算。从1393年开始,朱元璋以各种罪名处死了大量开国将领。胡惟庸案、蓝玉案等一系列大案,让曾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们几乎死绝。 这些开国功臣的子孙也未能幸免,他们要么被处死,要么被发配边疆。朱元璋用这种方式,清除了所有可能威胁到朱允炆统治的势力。 但这种极端的做法,反而给朱允炆带来了致命的隐患。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手下已经没有任何能够抗衡的将领。 朱元璋的这些临终决定,不仅让无数人失去生命,更对整个明朝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靖难之役的胜负,在朱元璋清除功臣集团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后宫妃嫔的集体殉葬,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事件。这不仅违背了当时的礼制,更打破了自汉朝以来废除人殉的传统。 这种极端的做法反映出朱元璋对权力的极度不安全感。即使在临终前,他仍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身边的每一个人。 朱元璋的这道诏书被准确无误地执行了。除了获得特赦的张美人,其他所有妃嫔都被处死。这些女子最终和朱元璋一起被埋入了孝陵。 在这场血腥的殉葬中,只有一位妃子逃过了这场浩劫。她就是张玄妙,因为生下了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而获得特赦。 张玄妙是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儿,父母为了家族的发展将她送入宫中。凭借自己的才貌,她获得了朱元璋的宠幸,被封为美人。 这位张美人在宫中一直希望能够生下皇子,为自己在后宫获得更高的地位。最终她确实怀孕了,但生下的却是一个女儿。 不过这个女儿却成了她的救命稻草。朱元璋对这个晚年得到的小女儿格外宠爱,经常带着宝庆公主四处游玩。 张美人虽然躲过了殉葬的命运,但这场惨剧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根据《明太宗实录》的记载,在朱元璋去世后不久,她就离开了人世。 宝庆公主在父亲去世后,先后经历了朱允炆和朱棣两个皇帝的统治时期。这两位皇帝都对这个小公主非常关照。 在宝庆公主出嫁时,朱棣特意让太子朱高炽亲自为她牵马。这种待遇在明朝的公主中是极为罕见的,显示出朱棣对这位姑姑的特殊尊重。 宝庆公主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得到了很好的善终。她在39岁时去世,朱瞻基以皇奶奶的规格为她举行葬礼,并追封她为长公主。 她的驸马赵辉也因为这段婚姻获得了极大的好处。赵辉官运亨通,一直活到99岁高龄,是明朝最长寿的驸马之一。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还剩下最后一口气,临死前他下了这辈子最后一道诏书:赐死所
风城春史呀
2025-04-11 11:52:44
0
阅读: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