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3年,一代霸主齐桓公被囚,他饿成了“纸片人”,为活命,竟吞下自己的排泄物!死了67天,尸虫出户,才被发现。 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中,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地区,这里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公元前685年,齐国迎来了一位新的君主,他就是齐桓公姜小白。 齐桓公的登基之路并不平坦,他的兄长齐襄公在位时,曾因猜忌而想要除掉他。在那段逃亡的岁月里,姜小白得到了不少贵族和平民的帮助,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他重要辅臣的鲍叔牙。 在齐襄公去世后,鲍叔牙出面支持姜小白继位,这才有了后来声名显赫的齐桓公。刚刚登基时的齐桓公面临着重重困难,国内政治动荡,诸侯纷争不断。 在这个关键时刻,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就是管仲。管仲曾是齐桓公兄长的支持者,在先前的争位中还曾射箭伤过齐桓公。 面对这样一位"仇人",齐桓公展现出了非凡的胸襟和政治智慧。他不仅没有追究管仲的过往,反而将其从狱中释放,并任命为相国。 有了管仲的辅佐,齐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管仲帮助齐桓公制定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治国方针,大力发展经济。 齐国在短短几年内就建立起了完善的盐铁专营制度,充实了国库收入。同时,管仲还帮助齐桓公改革军制,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 随着国力的增强,齐桓公开始将目光投向国门之外。他率军征讨猃狁,保护了中原诸侯。他南下救援郑国,展现了齐国的军事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共同商讨天下大事。这些会盟不仅确立了齐国的霸主地位,也为维护周王室的权威做出了贡献。 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与各诸侯共同约定:"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盟约,这不仅规范了诸侯国的行为,也为春秋时期的政治秩序奠定了基础。 在齐桓公统治的后期,管仲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此时的齐国虽然仍然保持着霸主地位,但宫廷内部已经暗流涌动。 随着管仲的病情加重,一些新面孔开始在齐桓公身边活跃起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公子开方、竖刁和易牙三人,这三人都精通逢迎之术。 这些人深谙齐桓公的喜好,尤其是易牙的烹饪技艺,更是让齐桓公赞不绝口。他们总是变着法子取悦齐桓公,让本就贪图享乐的齐桓公更加沉迷。 在齐桓公的宠信下,这些人的权势日渐膨胀。他们不仅把持朝政,还渐渐控制了齐桓公的日常起居。 此时的管仲看出了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管仲召见齐桓公,向他提出了最后的忠告。 管仲明确指出公子开方、竖刁和易牙三人都不是忠臣,他们的所作所为将会给齐国带来灾难。他恳请齐桓公远离这些人,以免重蹈覆辙。 齐桓公起初听从了管仲的遗言,将这些人都赶出了宫廷。然而好景不长,失去了这些善于娱乐的人,齐桓公感到生活索然无味。 没过多久,齐桓公就违背了对管仲的承诺,重新召回了这些人。而这些人回宫后,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他们利用齐桓公的信任,逐渐控制了朝廷大权。原本管仲一手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在这些人的破坏下逐渐瓦解。 朝中的大臣们看到这种情况,都纷纷告诫齐桓公。但此时的齐桓公已经完全沉浸在这些人编织的享乐世界中,对大臣们的劝谏充耳不闻。 在这些佞臣的怂恿下,齐桓公不再过问朝政,整日沉溺于酒色玩乐之中。朝廷上下对此忧心忡忡,但却无人能改变这种局面。 齐国的政治局势开始恶化,诸侯们也渐渐看出了齐国的虚弱。一些原本臣服于齐国的诸侯,开始蠢蠢欲动。 更糟糕的是,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也开始暗中较量,为争夺继承权而相互倾轧。这些佞臣们见状,开始在其中煽风点火,企图从中渔利。 公元前643年的冬天,齐桓公卧病在床,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就在这个时候,竖刁、易牙等人采取了极端的行动。 他们一方面封锁了宫门,在宫墙外修建高墙,将整个宫殿围得水泄不通。另一方面,他们还切断了齐桓公的一切物资供应,包括食物和水。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霸主,此时已经虚弱到无法起身。没有人伺候,没有人送饭,齐桓公被彻底困在了自己的寝宫之中。 在极度饥渴的情况下,齐桓公被迫吞食自己的排泄物来维持生命。一位忠心的宫女冒着生命危险,从墙洞中爬进来给他送食物,这才让他知道了外面发生的一切。 但这微薄的食物根本无法改变他的处境,最终这位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在饥饿和绝望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时刻。然而,这还不是最悲惨的结局。 在齐桓公死后,竖刁和易牙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隐瞒这个消息。他们继续把控着朝廷大权,同时暗中支持自己中意的王位继承人。 齐桓公的五个儿子此时完全不知道父亲已经离世,他们仍在为争夺王位而互相厮杀。这场权力斗争持续了整整六十七天。 当人们最终发现齐桓公的尸体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尸体已经严重腐烂,蛆虫从房门下爬出,整个宫殿弥漫着难闻的气味。
公元前643年,一代霸主齐桓公被囚,他饿成了“纸片人”,为活命,竟吞下自己的排泄
墟史往事
2025-04-11 13:50:21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