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 年,康熙身染重病,紧急宣召隆科多进宫。见到隆科多,康熙目光如炬,缓缓开口:“爱卿,你随朕一同去吧。” 这话如同晴天霹雳,隆科多吓得 “扑通” 一声跪地,强装镇定高呼:“谢主隆恩!” 可一出宫,他便神色慌张,脚步匆匆,径直朝着一条幽深的巷子奔去。 康熙说这话时,眼睛死死盯着隆科多,多年君臣,到了生死关头,难免相互试探。隆科多心里明白,此时绝不能得意忘形。康熙虽病入膏肓,但余威仍在,自己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他努力压抑着内心的惊恐,身体微微颤抖,重重地叩谢康熙的 “恩典”。毕竟,能给皇帝陪葬,这 “殊荣” 寻常人还真没有。 感受到康熙那如芒在背的目光移开,听到康熙准许他离开的指令,隆科多急忙起身,一刻都不敢耽搁,迅速从康熙的寝宫退了出来。走出那间令人窒息的宫殿,隆科多才敢用袖子擦去额头密密麻麻的冷汗。一路上,他满心都在揣测康熙的真实意图,可皇帝的心思,又岂是他能轻易看透的? 坐在回府的马车上,隆科多的忧虑丝毫未减。他觉得有些事刻不容缓,当即让马夫掉转车头,驶向一条偏僻的深巷。 原来,隆科多前往的正是四阿哥胤禛的府邸。身为朝廷重臣,本不应私下与皇子往来,可如今他的性命危在旦夕,也顾不上那么多了,索性铤而走险。 胤禛听闻隆科多突然到访,心中顿时警惕起来。他本就生性多疑,眼下正值夺嫡的关键时期,皇帝身边的宠臣此时来访,所为何事? 胤禛对隆科多极为客气,丝毫没有摆出皇子的架子。一番寒暄后,隆科多终于按捺不住,道出了此行目的:他要全力辅佐胤禛登上皇位,而他所求的,不过是保住官职与性命。 胤禛万万没想到,隆科多竟在这关键时刻来投靠自己。他暗自思忖,这会不会是其他皇子设下的圈套,故意让隆科多来试探自己,好抓住私通大臣的把柄?正因心中有此疑虑,胤禛一时不知如何答复。 隆科多见状,也意识到自己行事过于仓促,还没周全考虑就匆忙前来。其实,来之前他已在心中仔细权衡过诸位皇子。这些皇子各个出类拔萃,这也正是康熙为立太子一事头疼的原因。康熙对隆科多极为信任,所以隆科多了解的内幕比旁人更多。他思量再三,觉得四阿哥胤禛最有希望继承大统,这才决定放手一搏。 胤禛没犹豫太久,他心里清楚,其他皇子私下结交大臣的事也不是什么秘密。就算自己与隆科多来往,又能怎样?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结成了同盟。 康熙临终前,将心仪的皇位继承人名字写在金帛之上。而宣布新君即位这等大事,他还是交给了最信任的隆科多。其实,之前康熙对隆科多说的陪葬之言,不过是试探罢了。康熙深知隆科多才华出众,杀了他对朝廷而言是一大损失。 隆科多接过康熙托付的重任,结果不出他所料,胤禛顺利登上皇位。这一结局,对他和胤禛皆大欢喜,堪称双赢。 雍正登基后,大肆论功行赏。隆科多因拥戴之功,得到诸多赏赐,还被封为公爵,子孙可世代承袭爵位。雍正对隆科多的宠信,远超康熙。在皇帝面前,纵使功劳再高,臣子也得谨小慎微,可雍正却赋予隆科多极大的权力,甚至自降身份,称他为 “舅舅”。 权力最易使人迷失。隆科多渐渐被这无上的荣耀冲昏头脑,觉得雍正的赏赐都是自己应得的。面对雍正时,他再也没了当初的那份敬畏与小心。 正所谓 “盛极必衰”,年羹尧获罪后,隆科多也未能幸免。昔日的辉煌瞬间化为泡影,他被禁足于一处宅院中,最终在孤独与落寞中郁郁而终。
公元1722年,68岁的康熙受到胤禛的邀请前往雍亲王府,到了王府后康熙一直盯着自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