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授衔仪式中,徐海东被授予了开国大将军衔,而且按照大将军衔的顺序,徐海东仅次于粟裕大将,排行第二。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授衔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衔授予仪式,共有10位大将、57位中将、177位少将获得军衔。 在这次授衔仪式上,徐海东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而且在大将军衔的排名中位列第二,仅次于粟裕大将。这个排名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和讨论。 因为从1940年1月开始,徐海东就因为身体原因长期在后方休养。这意味着在抗日战争后期和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徐海东都没有直接参与指挥作战任务。 当时的徐海东正在大连养病,他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后显得十分不安。他认为自己长期养病,为党做的工作太少,不应该获得如此高的军衔。 恰好当时周恩来总理也在大连,徐海东向周恩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说自己从1940年就开始养病,授予大将军衔太高,与自己的贡献不相符。 周恩来总理听后转达了毛主席的评价:"海东同志,毛主席说了,你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授予你大将军衔,是根据你对革命的贡献决定的,我看不高也不低,恰当!" 实际上,在这次授衔过程中,毛泽东主席特别指示:徐海东不但要评大将,而且大将要排第二位。这个明确的指示体现了党中央对徐海东历史贡献的高度认可。 从历史记载来看,徐海东的谦逊态度并非是一时的表现。在得知授衔消息后,他多次表示自己的贡献不足以配得上大将军衔。 但是党中央对徐海东的评价是非常明确的。毛泽东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这个评价既是对他过去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他政治立场的认可。 虽然徐海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因病未能参战,但他在此前的革命生涯中做出的重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这些贡献不仅体现在军事战绩上,更体现在关键历史时刻的正确选择上。 所以,尽管徐海东自己觉得配不上大将军衔,但是从党中央到各级领导同志都认为这个决定是恰当的。 在这次授衔仪式中,徐海东虽然未能亲自到场,但他依然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大将。他的排名仅次于粟裕大将。 在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最重要的考验之一,就是来自红四方面军内部的政治危机。 1935年,张国焘在率领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违背党中央的决定,另立中央。这个决定直接威胁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团结,也给革命带来了巨大的危险。 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徐海东做出了坚定支持党中央的选择。他带领红二十五军,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北上的道路。 这个选择显示了徐海东卓越的政治觉悟。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因为长期在红四方面军的关系而动摇,而是坚定地维护了党的统一。 红二十五军的北上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在徐海东的带领下,部队不但安全到达了陕北,而且在行军途中还不断发展壮大。 到达陕北后,徐海东立即投入到革命根据地的保卫战中。他与当地的陕北红军一起组建了红十五军团,担任军团长一职。 当时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蒋介石调集了近十万军队,包括东北军和陕、甘、宁、晋、绥五省的国民党军队,对陕甘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 面对强大的敌人,徐海东指挥部队采取了围城打援的战术。在甘泉县劳山一带,他们成功歼灭了敌人的110师师部和两个团。 这场战斗不仅消灭了大量敌军,还俘虏了3700多人,其中包括多名团级以上军官。 1935年11月,中央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此时的中央红军经过长途跋涉,物资极度匮乏,尤其是在寒冷的陕北,急需御寒的棉衣。 在得知中央红军的困难后,徐海东立即表示全力支持。当毛泽东给他写信借一千大洋时,他二话不说就拿出了五千大洋支援中央红军。 这笔钱对于当时的红军来说是一笔巨款。徐海东把部队仅剩的七千元中的五千元都给了中央红军,只留下两千元维持部队运转。 更重要的是,徐海东在给中央的回信中明确表示,红二十五军完全服从中央红军的领导。这个表态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在革命战争年代,徐海东的战斗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参加革命开始,徐海东就一直战斗在最危险的第一线。在无数次的战斗中,他先后9次负伤,全身留下了17处伤疤。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海东担任了115师第344旅旅长,继续带领部队抗击日寇。但此时的他,已经因为长期的战争生活而导致身体严重受损。 到了20世纪40年代,徐海东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但他依然坚持在战场上指挥作战,只是不得不改变作战方式。 在抗日战争后期,徐海东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担架上指挥游击队作战。 1945年抗战胜利后,徐海东才到大连休养。经过肺科专家的诊断,他的肺部大部分功能已经失效。 正是因为这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徐海东才不得不缺席了解放战争。这也成为他后来认为自己不配获得大将军衔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快人心,投降派被“一锅端”!中方反制的关键时刻,社科院研究员贺滨公然质疑、带头
【194评论】【1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