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临刑前,他小声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先砍我,这钱就归你!"刽子手一听,这买卖划算,手起刀落,刽子手喜滋滋地捡起两个纸团,拆开一看,脸色大变…… 1661年,苏州府的刑场上。一位即将被处决的囚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竟然开了一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玩笑。 那一天,刑场上的气氛格外沉重,几名罪犯依次等待行刑,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文学家金圣叹。金圣叹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与淡定,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意外。 刽子手正要按顺序行刑,金圣叹突然神秘地向他招手示意。这个举动引起了刽子手的注意,他走上前去,弯下腰仔细聆听。 金圣叹压低声音说:"我耳朵里藏了二百两银票,如果你先砍我,这钱就归你。"刽子手听到这个意外的消息,内心顿时燃起贪婪的欲望。 对刽子手来说,先砍谁后砍谁都一样,只要完成任务就行。更何况还能得到一笔意外之财,这样的买卖不做白不做。 行刑过后,刽子手果然在金圣叹的耳朵里发现了两个纸团。他迫不及待地将纸团捡起,躲在无人的角落里小心翼翼地打开。 第一个纸团上只写着一个"好"字,刽子手的心跳加快了。他急忙打开第二个纸团,却发现上面只写着一个"疼"字。 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让刽子手哭笑不得。而金圣叹用这种方式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充满戏谑的句号。 这就是金圣叹,一个在生死关头都不忘开玩笑的奇才。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告诉世人,就算面对死亡,也要保持本色。 从科考场上的惊世之作,到舅舅寿宴上的犀利讽刺,再到临终前的这场玩笑,金圣叹始终保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本色。在那个礼教森严的年代,他就像一股清新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精神追求。 金圣叹十五岁就在童试中拔得头筹,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但是在随后的科举考试中,他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挑战当时的教育制度。 第一次参加岁试时,考题是"吾四十而不动心"。这本是一道考察学生对儒家经典理解的标准题目,其他考生都在按部就班地阐述"踏实做事"的道理。 金圣叹却在试卷上写下了让考官目瞪口呆的答案。他连续写了三十九个"动"字,巧妙地暗示:人到了三十九岁都会动心,四十岁才不动心。 考官对这种离经叛道的答案自然不能接受,当即给了他一个落榜的成绩。但金圣叹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风格,反而在下一次考试中表现得更加出格。 第二次考试的题目是"西子来矣"。金圣叹写下了一首诗:"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 这种充满戏谑的答案再次让考官大为光火。金圣叹用诗歌的形式,把找寻西施的过程写得像是一场寻宝游戏,完全没有按照考试要求作答。 在第三次考试中,面对"孟子将朝王"的考题,金圣叹更是简单粗暴。他只在试卷的四个角落各写了一个"吁"字,就交卷了。 这个"吁"字是古时候赶马的声音,金圣叹用这种方式表示孟子从四个方向骑马去见王。考官看到这样的答卷,直接下令禁止他再参加考试。 被禁考后的金圣叹并不服气,他改名张人瑞继续参加考试。这一次他认真作答,果然考取了头名,但他随即放弃了继续科举的机会。 金圣叹的叛逆不仅表现在科场上,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个敢说敢为的人。在他舅舅的寿宴上发生的事情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时他的舅舅是礼部侍郎,在寿宴上宾客们都在阿谀奉承。有人提议让金圣叹写文章助兴,他写下了一句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诗。 "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这句诗直接点破了他舅舅在明朝、南明、清朝三个朝代都当官的事实,揭露了他的投机行为。 1660年,顺治帝突然驾崩,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苏州县令任维初趁机横行霸道,搜刮民财。 金圣叹看到百姓受苦,决定挺身而出。他写下了《哭庙文》,揭露任维初的罪行,并联合一百多位读书人到孔庙哭丧,为民请命。 这些读书人以为找到了伸张正义的机会,他们向巡抚朱国治递交了诉状。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朱国治早已与任维初沆瀣一气,这场行动注定是一场悲剧。 最终,十八名核心人物以"触犯顺治帝灵位"的罪名被投入大牢。金圣叹就在这些人当中,他的反抗之路就此走到尽头。 在狱中的金圣叹依然保持着他特有的幽默感。有一天,他突然向狱卒提出要写一封信给儿子,说是要传授一个重要的秘密。 狱卒被他的诚恳打动,为他准备了纸笔。结果信中只写了一句话:"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这种在生死关头都不忘调侃的精神,让狱卒都感到惊讶。 行刑那天,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来到刑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金圣叹没有流露出丝毫悲伤,反而提议与儿子们对对联。 他说出上联:"莲子心中苦。"这个"莲"字暗指"怜",表达了对儿子的不舍之情。两个儿子悲痛欲绝,无法作答,金圣叹只好自己说出下联:"梨儿腹内酸。"这个"梨"字暗指"离",巧妙地表达了离别之苦。
1460年四月,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曹吉祥被当众凌迟,刽子手只剜了三刀,便发现极不寻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