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朴树的母亲对他说:“你已经在家啃老5年了,要不要出去刷盘子养活自己?”朴树却说:“我写两首歌,包赚不赔! ” 1998年的冬天冰冷刺骨,北大老教授家的小院却依然透着浓厚的学术气息。 屋里书柜成排、纸笔墨香弥漫,学术讲座的光碟在角落整整齐齐地码着。 但在这片文化高地中,有一个人似乎总和“正经”二字格格不入。 他叫朴树,那个时候不过二十五岁,头发长得快遮住了眼睛,穿着宽大的毛衣,抱着一把旧吉他,整天窝在房间里敲敲打打,哼哼唱唱。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准备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而他却在写词谱曲,像个孤独的诗人。 他的父母都是北大的教授,在外人看来,那是“书香门第”“文坛名流”,可面对自家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儿子,也只能是满脸愁容。 “你已经在家啃老五年了,要不要出去刷盘子养活自己?”母亲在厨房门口一边削着土豆,一边语气严厉地说道。她眼中闪烁着担忧,更多的是无奈。 朴树低头弹着吉他,手指轻轻拨动琴弦,又将其按停了下来。 那一刻,屋里安静得只能听见钟表的滴答声,母亲没说话,只是摇了摇头,转身走进厨房。 这个倔强的青年,自小在知识的海洋里长大,却始终没能融入那条被安排好的人生轨迹。 他高考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却因不喜欢专业而选择辍学,他不喜欢被束缚的生活,拒绝循规蹈矩的道路,而是沉迷于那些旋律、歌词与和弦带来的自由。 “爸妈都是教授,结果我就只学会了弹琴唱歌。”他曾自嘲地对朋友说,但谁都看得出来,他眼里有光,那是对音乐最原始、最炽热的热爱。 1998年到2003年,是他最迷茫也是最固执的岁月,他没钱,穿得简朴,有时候靠朋友接济,有时候接点广告歌写写糊口。 他试图出专辑、签唱片公司,但总因为个性太强、作品太慢,迟迟无法获得真正的机会。 这期间,父母的劝说、亲戚的责怪,像潮水一样不断袭来。 “你这样以后怎么成家?”“一个大男人,不干活靠谁养?”甚至还有亲戚直言:“不如去当个中学音乐老师,也算个正经工作。” 但朴树始终不为所动。他相信,音乐会给他答案。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在沉淀,也在等待,写词的时候,他常常熬到凌晨,房间里只有吉他的声音和他的低吟浅唱。 他把生活的无奈、理想的执着都揉进音符里,有些歌写完后,连他自己都会掉眼泪。 终于,机会在2014年悄然降临,那年,韩寒筹拍他的首部电影《后会无期》,想要一首主题曲。 他希望这首歌能有一种“人各有命、命由己造”的味道,既平凡又震撼人心。 有人建议他找朴树,韩寒听了朴树的几首旧作,眼睛一亮:“就他了。” 朴树接到邀请后,几乎是连夜创作,他用了整整十天,几乎闭门不出,只吃泡面和面包,连头发都忘了剪,他说那是他人生中最灵感汹涌的一段时光。 于是,《平凡之路》诞生了。 那旋律一出,就像山谷间响起的一声雷鸣,也像平凡人心底一声最深的叹息。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 那一年,无数年轻人在深夜听着这首歌泪流满面;无数曾迷茫的人听见这旋律,找到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朴树,那个曾在屋子里独自弹唱的青年,终于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他不再是那个“啃老”的游子,而是唱出一代人心声的歌者。 有人说,朴树是“迟到的天才”,但他自己却说:“我只是走了自己相信的路。” 如今再回首那句“我写两首歌,包赚不赔”,那不仅是一句玩笑话,更是一句对命运的宣言,他不是在赌运气,而是在坚定信仰。 人生的路,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也许你曾迷茫、失败、被误解,但只要你不放弃那份热爱,总有一天,那条“平凡之路”也会开出灿烂花火。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朴树
1998年,朴树的母亲对他说:“你已经在家啃老5年了,要不要出去刷盘子养活自己?
牧童的娱论
2025-04-12 14:13:10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