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轶事(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不少事件我也是第1次知道)】
中山先生是广东省翠亨村人,该村位于粤南山中,土地贫瘠,自古以来就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其兄长孙眉随舅舅远赴夏威夷,通过经营农场和店铺实现了发家致富。1879年13岁的孙文与母亲一起被接到檀香山。
孙文被孙眉送入英国圣公会创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孙眉原计划是让弟弟继续在当地读书,然后考入美国本土大学。谁知孙文受学校老师与同学影响,执意受洗入教。孙眉不得不把他提前送回国内,请父亲加以“严训”。
接受了西式教育,孙文再难融入传统的翠亨村。他和好友陆皓东向乡人宣扬洪秀全,及华盛顿、拿破仑的故事,并砸毁了北帝庙内的两尊神像。此举惹起众怒,两人被驱离翠亨村。
孙文前往香港求学,于1884年如愿成为基督徒。
孙文学习于香港西医书院,得益于孙眉的谅解与资助,其于1892年以第1名成绩从西医书院毕业。
在港期间,他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往来密切,几个人常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畅言反清,被时人称为“四大寇”。
1923年孙文到香港大学演讲称香港是“自己的思想发源地”,在这里立志“改革中国之恶”。
孙文清楚,要击败清朝,仅靠自己和几个朋友远远不够,他必须建立一个组织。他首先想到的是檀香山,那里有孙眉多年积攒的人脉,还有众多香山同乡。不过大家把孙文所想视为“作乱”,害怕牵连国内亲属,积极参与的人很少,孙文奔走几个月也才发展了20多名同志。
让大家参与本以勉强,再要动员他们捐款自是难上加难。所幸哥哥孙眉低价贱卖了一批牛,支持者邓萌楠变卖了商店与农场,再加上其他支持者的出资,才凑出6000多美元的活动经费。
1895年1月,孙雯带着钱款返回香港,与杨衢云领导的辅仁文社联合,建立了兴中会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