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兵失宠之谜:从狂热到失势的历史转折

沙沙爱历史 2025-04-12 18:19:26

在 “文化大革命” 初期,红卫兵作为一股狂热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66 年 6 月,红卫兵最早出现于北京,清华附中的学生率先以 “红卫兵” 之名贴出大字报。8 月 1 日,毛泽东致信清华附中红卫兵,对其 “造反有理” 的行动表示 “热烈支持”,此后红卫兵运动迅速席卷全国。从 8 月 18 日到 11 月 26 日,毛泽东先后 8 次接见 1300 万师生和红卫兵,红卫兵高呼 “造反有理”,揪斗 “走资派”,冲击各级党政机关,全国陷入停课、停产串联的混乱局面。

随着运动发展,红卫兵内部出现分裂。1966 年 9 月 6 日,“首都第三司令部” 成立,11 月 27 日,“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简称 “联动”)成立 。老红卫兵组成的 “联动” 与新红卫兵代表的 “首都三司” 理念分歧严重。“联动” 认为革命目的是反对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奉行在党委领导下行动;“首都三司” 则将矛头指向共产党内部领导人,主张 “踢开党委闹革命”。

1967 年初,“联动” 因反对中央文革的倒行逆施,被定性为反革命组织遭到残酷镇压。与此同时,红卫兵在各地的夺权活动导致其组织进一步分裂为两大派,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毛泽东逐渐意识到红卫兵存在的问题,其态度发生转变。1967 年 2 月起,中共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要求师生停止串连、返校复课、进行军训等,试图整顿混乱局面。

1968 年 7 月 28 日凌晨,毛泽东召集聂元梓、蒯大富等 “造反派” 五大学生 “领袖”,严厉批评红卫兵的武斗行为,指出他们脱离群众,不搞斗批改。随后,工宣队进驻学校,标志着红卫兵使命走向终结。红卫兵从最初被毛泽东倚重,作为 “文化大革命” 的先锋力量,到因自身行为失控、内部分裂,最终失去支持,走向失宠与衰落,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匆匆过客 ,其兴衰历程也成为 “文革” 复杂历史的一个注脚。

0 阅读:0
沙沙爱历史

沙沙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会一直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