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哈尔滨一名57岁老汉移植26岁小伙的心脏,术后性格、爱好、饮食发生巨

陌上伊人笑 2025-04-12 19:36:06

2000年,哈尔滨一名57岁老汉移植26岁小伙的心脏,术后性格、爱好、饮食发生巨大变化,时常做噩梦,有人在无止境的追杀他...... 近年来,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慢慢成熟。 2010年代,一名美国警官ChrisC患上了急性髓系白血病,并且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幸运的是,他找到了合适的骨髓捐赠者,并成功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 术后,他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然而,几个月后,他的血液中检测出了捐赠者的DNA,这种现象持续了几年,甚至在他的皮肤、口腔和其他器官中也出现了捐赠者的DNA成分。 Chris的精液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对此,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的专家表示,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移植后,会转变成多能干细胞,随着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进而在不同器官中出现捐赠者的基因。 2000年,杨孟勇因患严重心脏病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接受的正是一位年轻人的心脏。 在术后,杨孟勇迅速恢复,他不太与人交流的性格发生了转变,开始热衷写作,尤其是创作诗歌。 此外,他开始注重外貌和打扮。 医学专家表示,这种现象并非心脏移植的直接结果。 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记忆是储存在大脑中的,而心脏移植不可能影响记忆。 但经历过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往往会产生性格上的某些变化。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举行的第一届“心脏移植病友会”上,11位心脏移植患者分享了他们的经历。 17岁的小翔是最年轻的患者。 自5岁时被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并发展为扩张性心肌病以来,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扩张性心肌病通常会导致心脏收缩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2015年,他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 在手术后的恢复过程中,经历了长达一年的休学期。 术后,小翔不仅感到轻松,而且性格变得更加乖巧。 恢复期结束后,他重返校园,成为了“学霸”,成绩从之前班级中下游跃升至前列,最终考入了一所重点高中。 与小翔不同,徐先生在患有尿毒症的同时,得了扩张性心肌病。 2011年,他接受了心肾联合移植手术。 手术后的前两年,妻子形容他如同换了一个人。 徐先生自己也感到,移植手术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 他不再迷茫,决心成为儿子的榜样。 心脏移植后,许多患者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一些学者认为,心脏除了是血液循环的器官外,可能还具有某种程度的思考和记忆功能。 根据美国心理学教授盖里·希瓦兹的研究,心脏移植患者有时会表现出与供体性格相似的特征。 统计数据表明,约10%的心脏移植患者会经历性格的改变。 国内专家如北京武警总医院的王奇教授认为,性格的改变可能与手术的复杂性和患者的心理反应有关。 心脏移植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心脏往往会停止跳动,复苏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气泡,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性格的细微变化。 随着技术进步,近年来此类现象的发生率有所减少。 另外,心脏移植患者必须终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北京阜外医院的张澍教授指出,术后的药物和复杂的手术过程,可能会对身体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然而,一些专家则认为,患者的性格变化更多的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许多患者在经历了生命的脆弱之后,会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马量教授指出,心脏本身并不具备记忆功能,也没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能力。 在马教授看来,患者恢复健康后,精力充沛,情绪稳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更积极、乐观的一面。 另一方面,尽管器官和骨髓的捐赠是免费的,相关的移植手术却涉及巨额费用。 心脏或肝脏移植,单次手术的费用可能高达数十万元人民币。 这些费用并非来自于捐赠器官的价格,而是手术过程中所需的医疗资源,如摘取、保存、运输器官的费用,以及手术和药品费用。 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显示,尽管我国的器官捐赠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需求远大于供给,许多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仍然无法及时接受手术。 器官捐赠的无偿性和相关政策的透明性为广大捐赠者提供了捐赠的途径。 人们可以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赠管理中心或当地的红十字会进行登记,表达捐赠意愿。 这一公益行为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 参考文献:[1]翟忠昌,耿力,王慧华,杨林杰,杨赛,曾珠.心脏移植受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25,40(2):32-36

0 阅读:0
陌上伊人笑

陌上伊人笑

‌感谢大家关注,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