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尼姑还俗嫁给45岁老盐商,生下未来的民国总统,乡邻骂她扫把星,命运却让所有人闭嘴。这个女人叫王采玉。 她原本是地主家的姑娘,出生在1863年,浙江奉化王家,祖上有田有地,靠着租子过日子。 但她爹王有则不是个省油的灯,手头阔绰惯了,挥金如土,家底败得干干净净。 两弟弟也不成器:一个整日赌博,另一个疯疯癫癫,全家人的吃穿全靠她一双巧手,刺绣缝纫样样来。 十九岁那年,她嫁到了同乡曹家,丈夫姓竺,婚后第二年生了个儿子,结果孩子没活多久,夭折了。 竺某也在一场霍乱中命丧黄泉,接着她爹也死了,婆家不待见她,娘家也早落魄,她成了夹在中间的孤身寡妇。 乡里人传她是“克子克夫”的命,见了都绕着走。 她憋不住,跑回娘家避清净,可闲言碎语还是没完。 后来她干脆去了附近的金竹庵,做了带发修行的尼姑。 不是看破红尘,而是想图个安稳,她妈本来反对,可见她执意要走,也就认了。 可她不是真要出家一辈子。命运还没完。 她有个堂兄王贤东,在当地有名的玉泰盐铺当伙计,铺子东家是个大盐商,姓蒋,名肇聪。 人倒也厚道,做生意有一套,靠着贩盐挣了大钱,可命不好,前头两房太太都死了。 有一天,王贤东看蒋肇聪闷闷不乐,就试探着说起自家那位出家的堂妹,说她虽然命苦,可心善手巧,还能持家。 蒋肇聪问了年纪,一听23岁,愣了下,说自己也45了,差了20来岁。 但他又想想,说到底图个安稳日子,便点头应下。 王采玉得知消息,心里是犯嘀咕的,嫁过去年纪差太多,又是续弦,家里人还指不定怎么说。 可她低头看看娘和两个弟弟,心一横,答应了,她说得明白,自己不图别的,图的就是弟弟能吃饱饭,娘不再受苦。 婚事办得不张扬,小门小户娶媳妇哪来排场,可蒋肇聪对她是真不错。 她在蒋家不光操持家务,还打理账目,盐铺里的人都叫她“蒋家娘子”。 日子越过越顺,三年后,她生下个男孩,取名瑞元。 这个孩子后来改名叫蒋介石。 家里多了个男娃,蒋肇聪格外上心,王采玉却不敢懈怠,她知道自己背着“克子”名声,生怕这孩子有个三长两短。 她每天亲手给儿子做饭做衣,还跟着私塾先生学点字,方便管教小孩。 谁料世事无常,瑞元八岁那年,蒋肇聪染上瘟病走了,蒋家生意渐渐散了,债也一天天多。 她没哭,只带着儿女搬到镇边的旧屋,重拾旧业做绣活,缝衣裳,一天赶三单。 她一边干活,一边管儿子功课,她只念过几天书,但认得几个字,能看账,会算。 她跟人说:“这个儿子是我命根子,读书不能断。” 瑞元天资聪颖,可爱玩,也调皮,三天两头被私塾赶回来。 王采玉不打他,她就蹲在他跟前一针一线地缝衣服,说:“你要不争气,就跟你爹一个下场。”孩子听了,心里也怕,慢慢也开始收心。 后来,镇上来了封信,说有机会送孩子去宁波念书,学洋文。 她当即就卖了自己陪嫁的银簪子和绣花被,换来路费。 又有一次,有人说日本开了军事学校,读书有前途,她咬牙把家里房契也抵了,硬是凑出学费送儿子出国。 她总说:“饿着我可以,不能耽误他。” 在日本那几年,蒋介石吃尽苦头,信里总写“娘勿忧,我吃得好”。 可王采玉知道那是儿子怕她担心。她每次读信都是眼泪汪汪。 几年后,蒋介石回国,混出点样子,做了黄埔军校的校长。 再后来,他成了举国瞩目的风云人物。 有人说,这全是命运安排,也有人说,是她硬撑出来的。 她没有享过福,等蒋介石成名的时候,她已经病重在床,不久撒手人寰。 孙中山知道后,特地提笔写了“蒋母之墓”四字,送到奉化,说这是一位值得敬重的母亲。 乡邻再没人敢说她是“扫把星”了。 她只是个平凡女子,可她的选择,她的忍耐,她的勇气,让一个孩子从穷山沟里走进了历史。
知道他是谁的,历史肯定学得好!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