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就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突然收到了来自中国南京

佳说历纪 2025-04-13 02:23:38

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就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突然收到了来自中国南京的汇款,2000美元,流浪汉瞬间潸然泪下。

1937年冬天,南京城笼罩在血雨腥风中,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破城门后,这座六朝古都沦为炼狱。大街小巷横陈着平民的尸体,妇女的哭喊声穿透残垣断壁,连秦淮河的水都被染成了暗红色。

就在这片人间地狱里,有个金发碧眼的德国商人却像钉子般扎在废墟中,用单薄的身躯为二十多万中国人撑起生的希望。

这个德国人叫约翰·拉贝,早年间在汉堡当过学徒,后来跟着商船漂洋过海到了中国。要说他和咱们中国人的缘分,得从1911年说起。

那年他跟着西门子公司来北京做买卖,没想到这一呆就是三十年。

1931年他调到南京分部当负责人,还在本地盖了座教会学校,平日里就住在鼓楼区小粉桥的宅院里。要不是后来发生的那些事,他本可以当个安安稳稳的外商,赚够钱就回德国养老。

可老天爷偏要让他赶上最黑暗的年月,937年12月13日,日本兵冲进南京城见人就杀。

拉贝出门办事时亲眼看见,街边躺着几十具尸体,有个老太太抱着孙子的尸体坐在路中间,日本兵骑着马从她身上踏过去。当天晚上,十几个浑身是血的难民翻墙跳进他家院子,跪着求他救命。

拉贝一咬牙,把大门敞开,又扯了块印着字的纳粹旗子挂在房顶上——那时候德国和日本是同盟,这招还真管用,日本飞机飞过时看见旗子就不往下扔炸弹了。

没出三天,拉贝家就塞进去六百多号人。客厅里打地铺睡满妇女儿童,厨房改成临时医院,连厕所门口都蜷着受伤的老汉。眼看人越聚越多,拉贝开始联络留在城里的二十几个外国人。

他们商量着在城里划出片安全区,东到中山路,西到西康路,拢共有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

这地方有美国教会学校、德国领事馆,日本兵多少得顾忌点国际影响。要说这帮老外真是豁出命了,白天举着红十字旗拦日本兵,晚上还得防着有人翻墙进来抢粮食。

最悬的一次发生在安全区刚成立那会儿,十几个日本兵端着刺刀要往里冲,拉贝挡在大门口用德语破口大骂。带头的军官认出他胸前别着的纳粹党章,愣是没敢动手。

后来日本政府三天两头给德国使馆递抗议信,说拉贝破坏"大东亚共荣",可柏林那边忙着准备打欧洲大战,压根顾不上管南京的事。

倒是拉贝自己琢磨出个办法,他把每天见到的暴行都记在本子上,连拍带画攒了二百多页材料,托人送到希特勒跟前。可惜这些血泪控诉石沉大海,反倒让日本人对拉贝恨得牙痒痒。

就这么提心吊胆熬了五十多天,安全区里硬是保住了二十五万条性命。难民们给拉贝起了个外号叫"活菩萨",有个教书先生把自己祖传的玉佩塞给他,说等太平年月一定要回来看看。

可还没等南京城喘过气来,德国政府一纸调令把拉贝召回去了。临走那天,上千难民堵在路口不让他走,好些人跪在地上咣咣磕头。拉贝红着眼眶把自己最后半袋大米留给孤儿院,揣着那本没写完的日记登上了轮船。

回到柏林的拉贝没过上安生日子。纳粹嫌他多管闲事,盖世太保把他抓进监狱审了整整一年半。等二战结束,苏联人又把他当战犯关进集中营。

好不容易放出来,西门子公司只让他干些跑腿打杂的活,全家老小穷得揭不开锅。最惨的时候,拉贝带着三个孙子在垃圾堆里翻菜叶子,寒冬腊月连件厚棉袄都没有。

这时候南京城的百姓可没忘了恩人,1948年开春,国民政府收到消息说拉贝快饿死了,马上发动全城募捐。卖菜的阿婆把压箱底的银镯子都捐出来,拉黄包车的师傅跑一天车钱全塞进捐款箱。

不出半个月就凑了整整一亿法币,换成美金有两千块。钱寄到德国那天,拉贝捧着汇款单哭得说不出话,这些钱不光让他全家熬过寒冬,还治好了小孙子的肺炎。

后来的故事就带着点宿命的味道。拉贝去世前把日记本交给外孙女,千叮咛万嘱咐要交给中国人。

1996年这摞发黄的笔记本在纽约公开展出,全世界这才知道南京大屠杀有多惨。如今去南京大学边上还能看见拉贝故居,青砖小楼里摆着他用过的打字机,墙上挂着当年那面救命的纳粹旗。

要说最让人唏嘘的,是拉贝墓碑上刻的那行字:"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这话说得实在,他这辈子没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在人性最黑暗的时刻,守住了心里那点善念。

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北京人民大会堂给拉贝的孙子颁了纪念章。那天老爷子摸着金光闪闪的勋章直掉眼泪,说祖父要是知道中国人这么念旧情,在九泉之下也能安息了。

其实不用他说,南京城的梧桐树记得,秦淮河的晚风记得,那些被他救过的老南京人,至今还会在清明时节往德国寄封信,信里就一句话:"拉贝先生,南京的梅花又开了。"

主要信源:(人民网2009.4.30——约翰·拉贝--一个伟大的德国人)

0 阅读:1
佳说历纪

佳说历纪

每个人物都有温度, 每个故事都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