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让中国芯片落后美日韩的罪魁祸首其实有两人,各个罪不容诛,一个造假使中芯声誉跌入谷底,一个让中国错过芯片发展,芯片技术落后30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3年,国内媒体高调报道了一项被称为“划时代”的科技成果: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汉芯一号”问世,这颗芯片的发布者陈进,是当时的海归精英、名校博士,被誉为“中国芯片的开路先锋”。 他在聚光灯下讲述国产芯片崛起的希望,仿佛中国从此可以摆脱对西方技术的依赖,迈入信息强国的行列,但真实的情况却让人愤怒又无奈,这场声势浩大的发布,竟不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造假秀。 “汉芯一号”并非陈进带领团队独立设计,而是从美国摩托罗拉购买的现成芯片,经过打磨、抹去原厂商标,再印上“汉芯”的标识后包装成“自主研发”,这一骗局最终被揭穿,陈进卷走巨额科研资金、远遁海外,留下无数质疑与一地鸡毛。 最令人痛心的不是欺骗本身,而是它对产业信心的摧毁,在“汉芯事件”之后,中国芯片研发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原本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的本土项目被大面积叫停,大量原本有潜力的科研人员流失,甚至有投资者将“国产芯片”四字视作风险代名词。 如果说陈进是用一场闹剧掩盖了技术空白,那么另一个关键人物柳传志,则是在行业起步阶段亲手断送了可能的希望之路,上世纪90年代初,中科院计算所正是中国最顶尖的科研力量之一。 在研究所改制为企业的背景下,联想脱颖而出,被寄予厚望,然而柳传志却在企业经营中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放弃芯片研发,转而以“造不如买”的思维主导企业发展方向,于是,以倪光南为首的芯片研发团队被排挤出局,联想转型为整机组装和市场销售导向型企业。 这看似是顺应市场、追求效益的正常选择,实则是一场战略性的放弃,当全球芯片产业在90年代迅速崛起,日韩企业大力投入研发、美国加速技术升级时,中国却将最有潜力的芯片团队解散,将自主能力拱手让人。 从此,在漫长的岁月里,联想成了“组装电脑”的代名词,却从未出现在核心技术突破的名单中,这两位人物的影响看似孤立,实则深刻勾勒出中国芯片产业在关键时期所遭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困境:一边是科技诚信的崩塌,一边是战略定力的丧失。 在技术尚未成熟之时,浮夸与投机的心态侵蚀了科研的初心,陈进的“汉芯骗局”,暴露出当时科研评审机制的巨大漏洞,项目申报走形式、监督机制薄弱、成果验收缺乏专业审查,这些都为造假者提供了温床。 而当骗局曝光后,国家对整个领域采取“宁愿错杀”的保守策略,也导致许多真实努力者遭受连带打击,与此同时,柳传志式的务实主义虽然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却在国家层面留下了不可挽回的空白。 当全球科技霸权日益依赖芯片技术时,中国却因缺乏企业主导的研发投入,彻底错过了那场产业链重构的风口,这不是一个企业的短视问题,而是整个时代对于“技术独立”认识的滞后。 历史终究是公正的裁判,进入21世纪后期,尤其是2018年中美科技战全面爆发之际,中国突然意识到,“卡脖子”的现实来得如此迅猛,那一年,华为被限制获取先进芯片,国内高端制造产业一夜间集体感受到何为“科技主权”。 痛定思痛之下,国家推出芯片大基金,调动科研机构与民间资本共同投入,设立专门政策扶持芯片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等全产业链,与此同时,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科技企业,不再寄希望于采购国外技术,而是决心走“从零开始”的自主路线。 中芯国际、寒武纪、兆易创新等公司迅速崛起,但正如种子埋入寒土需要时间发芽,三十年的技术落后,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填补,我们看到华为在7纳米技术上实现突破,但也清楚,目前整体产业链的协同能力与美日韩仍有差距,中国芯片的复兴之路,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今天再提陈进和柳传志,不是为了简单的谴责,而是为了提醒我们: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任何一次虚假包装或战略放弃,都可能在未来酿成不可逆的后果。 若不是陈进的造假,或许会有更多人敢于尝试从零做起;若不是柳传志的“实用主义”主导风潮,或许联想早已在芯片领域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而今的中国,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徘徊于技术门槛外的追赶者。无论是AI芯片的跃升,还是智能制造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在了世界前沿,但要真正实现科技独立,就必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技术标准、产业规范和创新文化——而这些,都源自历史所带来的反思。 真正强大的国家,从来不是没有摔倒的记录,而是懂得从跌倒中爬起,擦干血迹继续前行。 (信息来源:央视网《上海交大证实汉芯造假开除陈进 入选IT10大丑闻》2007年01月25日、凤凰网视频《朱少平:柳传志是不是中国罪人?中国错失芯片研发机遇 芯片技术落后30年》2022-06-05)
万万没想到,让中国芯片落后美日韩的罪魁祸首其实有两人,各个罪不容诛,一个造假使中
乾坤蕴含乾坤
2025-04-13 13:16:50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