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0月,一个17岁北京男知青到陕北延安刘家沟一小队插队。刘家沟虽然在当时很穷,但那里是曾经的革命根据地,20多年前,男知青的爷爷曾经在那住过很长一段时间。 1968年,那会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正闹得欢呢,成千上万的城里娃被打包发送到农村,“享受”贫下中农的“特别培训”。这可是场大动静,直接给中国历史来了个,就像老话讲的,“人生就像划船逆流而上,不使劲儿往前划就得往后退”,一大票年轻人的前途就这么被改写了。 咱们说陕北延安的刘家沟,那可是革命老根据地了,现在却成了个穷得叮当响、荒凉得要命的地儿,简直就是时代大风浪里的一粒小沙子。 李广明,一个十七岁的小伙儿,从北京跑到这儿来插队。走之前,他爷爷还特意拉着他的手,一脸严肃地说:“你得在农村扎根,干出点名堂来。”结果,等李广明一脚踏进这地界儿,那场面可真够震撼的——满地的沟沟坎坎,山上连根毛都不长,窑洞破得跟筛子似的,还有满身的虱子和永远扫不干净的土。更绝的是,一亩地忙活一年,到头来就产那么五六十斤粮食,愁得人心都慌了。刚来那会儿,李广明跟打了鸡血似的,一门心思想用几个数学公式就把村子给“翻新”了。他蹦跶到刘队长面前,扯着嗓子问:“咱们要是建个拦水坝,蓄上水,水田里能多出多少粮食啊?”结果刘队长一听,瞪大眼睛反问:“你这小子,胃口挺大啊?要不这队长你来干?”李广明的热情立马被现实浇了个透心凉,不过这也算是给他日后的辉煌铺了个小石子儿。 没过多久,公社那边吹风说要修坝蓄水,刘队长这才一拍大腿,发现李广明这小子不仅脑子灵光,手脚还勤快,立马提拔他做了大队会计。这一做,就是一年多的光景。后来村里的小学老师挪窝了,没人顶上,刘队长又想起了他,琢磨着让他临时救救场。没想到,这一救,就是五年的光阴。 在这五年里,李广明还邂逅了二小队王队长家的千金王文娟,俩人因为都喜欢啃书、哼曲子,一来二去,就成了眷属。到了1976年,知青们一个个跟归巢的鸟儿似的往城里飞,可李广明愣是没动窝,为了爱情,他铁了心要在北京扎根,成家立业。第二年高考重启,李广明一鼓作气考上了延安大学。可家里那口子正怀着娃呢,他心里犯嘀咕,琢磨着要不算了,上学的事儿先放放。王文娟一听,眼睛一瞪:“人生能有几回搏?你小子别想溜!”就这样,李广明心怀愧疚踏上了求学路,留下老婆一人在家扛起了大梁。孩子出生时,连个接生的婆子都没找着,王文娟硬是自己完成了从姑娘到妈的伟。 大学毕业后,李广明没跟大伙儿一样往城里挤,也没回北京享福,而是直接回了刘家沟,继续当他的教书先生。他心里有本账,觉得教育才是山村娃娃翻身的金钥匙。这一晃就是几十年,他愣是在那三尺讲台上站成了棵老松树。直到1999年,二小子也要高考了,一家子才浩浩荡荡搬去了北京。这时候的李广明都快五十岁了,可他还不安分,毅然辞了铁饭碗,跑到一家私立学校从头开始,一直干到退休才罢休。现在啊,李广明这家伙,年轻时给老婆画的大饼——陪她游遍中国美景,终于给啃完了!俩儿子也都搞定人生大事,成家立业,小日子过得美滋滋。他呢,就图个清静,过着简简单单的小日子,悠哉游哉地享受晚年。这故事,就像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老百姓生活的写照。
1968年10月,一个17岁北京男知青到陕北延安刘家沟一小队插队。刘家沟虽然在当
烟火人间诗
2025-04-13 21:37:19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