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低层次的家庭里,人的脑子里装的大部分是犟,在沟通上存在双重障

爱吃凉历史 2025-04-13 22:52:45

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低层次的家庭里,人的脑子里装的大部分是犟,在沟通上存在双重障碍,常常因为一句话就闹翻天。无法心平气和的交流,除了讽刺就是挖苦,因为他们太清楚彼此的软肋和痛点,语言尖酸刻薄。” 低层次的家庭里,人的脑子里装的大部分是犟,这种犟不是坚持原则的那种硬气,而是死不认错、谁也不服谁的硬撑。沟通上存在双重障碍,一是听不进对方的意思,总觉得别人在挑衅或者瞧不起自己;二是说不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嘴上全是刺儿,话里藏着刀。这种状态下,家人之间别指望心平气和地交流,随便一句话都能翻天。比如吃饭时一句“菜咸了”,就能从厨房炸到客厅,有人觉得被指责,有人觉得没面子,立马针锋相对,谁也不让谁,最后碗筷一摔,饭都不吃了。 这种家庭的氛围,往往跟成员的心态脱不开干系。父母里总有一个强势到不行,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话事人,别人都得听他的。他认定的事儿,别人提意见就是不识好歹,时间长了,家里人要么逆来顺受,要么憋着一肚子火等着爆发。另一半呢,可能习惯了忍气吞声,但忍久了不是真没意见,而是攒着怨气,冷不丁来一句阴阳怪气的话,火药味儿一下就浓了。孩子夹在中间,看着大人吵,也学会了用冷嘲热讽护着自己,长大后跟父母对着干,谁也不服谁。 沟通的双重障碍,根子还在互相看不惯。家里人太熟了,熟到彼此的毛病都跟明镜似的,谁懒谁馋谁小气,门儿清得很。问题就出在这儿,太清楚对方的软肋和痛点,吵架时就忍不住往那儿戳。比如一个人爱面子,另一个偏要当着外人说他没本事;一个人怕别人说他抠门,另一个就故意翻旧账,提他当年怎么舍不得花钱。这种精准打击,哪是沟通,分明是拿语言当武器,恨不得把对方伤得体无完肤。 这种环境下,讽刺和挖苦成了常态。好好说话没人听,反而阴阳怪气能让人立马有反应。比如饭桌上有人说“今天活儿多,累死了”,另一人马上接“累啥啊,天天不就那点事儿”,话听着没什么,语气却能把人气个半死。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谁也不愿意先低头示弱,生怕一软下来就被对方看扁。结果就是,家里没啥大事儿都能吵得天翻地覆,一点鸡毛蒜皮的矛盾,能扯出十年前的恩怨,翻来覆去没完没了。 更糟的是,这种家庭里没人愿意反思。犟得要命,总觉得自己没错,错的永远是别人。吵完架不总结教训,也不找解决办法,就等着下次再炸。父母觉得孩子不懂事,孩子觉得父母不讲理,兄弟姐妹之间也互相埋怨,谁也不觉得自己该改改。时间一久,家里就像个火药桶,谁点火谁挨炸,根本停不下来。外人看着可能觉得夸张,但身在其中的人早就麻木了,觉得这就是生活常态。 经济条件差往往是导火索之一。日子紧巴巴的时候,人容易急躁,小事儿都能放大。钱不够花,谁都觉得自己付出多,谁都觉得对方没出力,话里话外全是抱怨。比如房租交不上,有人埋怨“要不是你乱花钱至于吗”,另一人反击“你赚那仨瓜俩枣够干啥”,一句话没说完,脸就红脖子粗了。钱少的时候,心态也跟着小气,啥事儿都斤斤计较,家里哪还有温情可言。 教育水平低也加剧了问题。没啥文化的人,表达能力差,心里有啥说不明白,急了就开骂。吵架时没逻辑,就是“你混蛋”“你才混蛋”来回嚷嚷,嗓门越大越觉得自己占理。读书多的人还能讲点道理,控制下情绪,这种家庭里根本没这条件,谁喊得凶谁赢,最后闹得筋疲力尽也没个结果。文化低还容易固执,觉得自己的想法天经地义,别人反对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沟通自然没戏。 时间长了,这种家庭的亲情就变了味儿。本来应该是互相支撑的关系,愣是变成了互相伤害的战场。父母跟孩子之间,没了尊重,只有埋怨;兄弟姐妹之间,没了帮忙,只有攀比。谁也不愿意多付出一点,生怕自己吃亏,谁也不愿意先认个错,觉得低头就输了。结果就是,家里人越熟越冷,越亲越远,感情早就被这些犟劲儿和尖酸的话磨没了。 这种家庭的矛盾,其实不只是性格问题,更多是环境和习惯的恶性循环。日子过得苦,心态就容易歪,沟通没章法,问题就越攒越多。没人带头改,家里就一直乱下去。可悲的是,很多这样的家庭压根意识不到问题在哪儿,总觉得“家家都这样”,或者“别人不也吵架吗”。其实不然,吵架不怕,怕的是吵完没长进,怕的是拿亲情当出气筒,拿语言当刀子。 要想破局,得有人先迈出一步。少点犟,多点理解,哪怕从不说那句最伤人的话开始,也是个进步。但现实是,这种家庭里谁也不愿先服软,总觉得对方得先改,自己没错。这种僵局,短时间难解,只能靠时间慢慢磨,或者等某个人彻底受不了,离开这个家。可惜的是,很多人没这个勇气,要么忍着,要么继续犟着,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耗下去。

0 阅读:45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