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王树声重回大别山,挖出红军20年前埋下的宝贝,众人见后落泪! 1951年秋日的一个清晨,大别山区一片寂静。一辆军用吉普缓缓驶入山间小路,停在了一处偏僻的村庄边。车门打开,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军官走了下来。 这位军官正是时任国防部副部长、湖北军区司令员的王树声将军。与平日威严的司令形象不同,今天的王树声特意脱下了司令服,换上了一身破旧的红军军装,仿佛要与这片熟悉的土地更亲近些。 "同志们,我们今天来大别山,不只是看看老区的变化,还有一项特殊任务。"王树声站在村口对前来迎接的干部们说道,"二十年前,我们在这片山区埋下了一件宝贝,今天我要把它找出来。" 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虽然王树声只记得大致位置,但当地群众听闻后,纷纷带着锄头、铁锹赶来帮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指着远处的山沟说:"将军,当年红军在这片区域活动频繁,会不会是在那边?" 王树声眯起眼睛望去,思绪飘回二十年前。1931年那段艰苦岁月里,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列宁号"飞机,红军将其拆解埋藏。如今新中国成立不久,他特意回到这片红色土地,就是为了找回这段被掩埋的历史。 在王树声的指挥下,村民们开始在山沟周边挖掘。太阳渐渐爬高,汗水浸湿了每个人的衣衫。突然,一位年轻村民的铁锹碰到了坚硬的物体,发出一声脆响。 "找到了!"人群一阵骚动。 随着泥土被一层层清理,一个金属物体渐渐显露出来。那是飞机的机翼部分,尽管已经锈迹斑斑,但机翼底部的红色五角星依然依稀可见。王树声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这就是'列宁号'的残骸,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王树声声音有些哽咽,他的手轻轻抚过锈迹斑斑的金属表面,仿佛在抚摸一位老战友。 随着挖掘工作继续,更多飞机零部件被找出来。王树声站在挖出的飞机残骸前,久久凝视,嘴唇微动:"龙文光啊龙文光..." 周围的人听到这个名字,纷纷肃立。年轻一点的村民虽然不明白这个名字的含义,但从老人们的表情中,他们感受到了某种庄严的氛围。 一位老党员向年轻人解释道:"龙文光是这架飞机的驾驶员,也是我们红军的第一位飞行员。他在1933年被国民党杀害了,年仅34岁。" 村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王树声口中的"宝贝"并非什么金银财宝,而是一段蕴含着牺牲与荣光的革命历史。望着眼前这些残破的金属零件,众人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不少人也跟着红了眼眶。 随着"列宁号"残骸的出土,一段尘封二十年的传奇故事也逐渐浮出水面。这架飞机背后,是一位名叫龙文光的飞行员的不凡人生。 龙文光1899年出生于四川崇庆县的一个贫寒家庭。年幼时被姨父龙作霖过继,得以接受良好教育。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龙文光凭借自己的聪颖和勤奋,一路从家乡的私塾考入了北京朝阳大学,成为了少数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 就在北京求学期间,各种进步思想如涓涓细流汇入龙文光的心田。当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消息传来,怀揣救国理想的龙文光毅然决定投笔从戎,成为了黄埔三期的学员。在军校期间,他专攻步兵科目,表现优异。 1926年,黄埔毕业后的龙文光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当时国共联合创办了广东航空学校,虽然步兵科成绩优异的他本可以循着常规路径发展,但他思考后认定:"空军对国家来说是极度稀缺的,我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他报考了航空学校,并很快被录取。 1927年,龙文光与其他11位优秀学员被派往苏联第二航空学校深造。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先进的飞行技术,也看清了中国与世界强国的差距,这更加坚定了他救国的决心。三年后回国,龙文光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空军汉口分队上尉分队长,同时在南京军校兼任教官。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30年3月16日。当天,龙文光驾机从汉口飞往开封执行任务,返航途中遭遇大雾,加上燃油不足,被迫在一片河滩上紧急降落。他不知道的是,这次迫降将完全改变他的人生轨迹——这片河滩正好位于红军鄂豫皖根据地的边缘。 很快,龙文光被附近巡逻的红军发现并带到了根据地。在审讯中,他起初避重就轻,心存戒备。直到一位穿着朴素、态度温和的长官与他促膝长谈,才让他卸下心防。这位长官正是鄂豫皖军委负责人徐向前。 "同志你好,我叫徐向前,是这里的负责人,你不用害怕,有什么就直说。"徐向前的平易近人让龙文光感到惊讶,这与国军中官兵等级森严的氛围截然不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龙文光观察着红军的纪律和生活,也与徐向前多次交谈。他逐渐认识到,与国军内部的腐败和压迫相比,红军真正做到了全心为民、纪律严明。经过深思熟虑,龙文光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加入红军。 为了表明决心,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龙赤光,取"赤色光明"之意。徐向前紧握着他的手说:"祝贺你和你的飞机走向光明,我代表苏维埃政府欢迎你!" 龙文光带来的那架飞机被修复并命名为"列宁号",他本人则被任命为红军首个航空局的局长。
51年王树声重回大别山,挖出红军20年前埋下的宝贝,众人见后落泪! 1951年
熹然说历史
2025-04-13 23:25: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