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周总理同巴基斯坦总统,陈毅,吴晗等前往定陵,吴涵激动的问道“是否再挖掘长陵?”周总理却幽默的回了一句“我对死人不感兴趣。” 1965年9月,北京郊外的明十三陵热闹了一回。周恩来总理陪着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还有陈毅副总理、吴晗等人,一起来到刚挖开的定陵。这地方埋着明万历皇帝,地下宫殿几年前才对外开放,算是新中国考古的一大动作。可这事从一开始就没那么顺利,挖是挖出来了,问题也跟着来了。吴晗这回又提出个新点子——要挖长陵,十三陵里最气派的那座,说是能挖出更多宝贝,给国家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周总理听完却摆摆手,笑着回了句“我对死人不感兴趣”,一句话把这事给挡了回去。 要说这事的背景,还得从定陵挖掘那会儿讲起。1956年,国家决定挖定陵,算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主动开挖的帝王陵。几千件文物是弄出来了,金冠、玉带、丝绸啥都有,看着挺风光。可惜技术跟不上,保护措施也没到位,出土的东西没过多久就坏了不少。尤其是那些丝织品,挖出来没几天就褪色开裂,最后碎得跟纸片似的。考古专家沈从文去看过现场,气得直摇头,说这是在糟蹋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棺材也好不到哪去,楠木的,贵重得很,结果被扔在陵区外头风吹日晒,后来还让附近村民劈了当柴火烧。最离谱的是万历皇帝和两个皇后的遗骨,挖出来没地方放,有人干脆一把火烧了,骨灰都散了。这事传出去,考古圈里一片叹息,定陵的挖掘愣是成了个教训。 吴晗为啥还想着挖长陵呢?这人是个明史专家,对十三陵那叫一个痴迷。定陵挖完,他觉得不过瘾,长陵可是明成祖朱棣的墓,规模比定陵大,东西肯定更多。他想着,要是挖出来,国家文化上能再上一层楼,历史研究也能多点料。这种热情不难理解,50年代那会儿,全国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儿,想干点大事证明自己。吴晗的提议听着挺带劲,可现实摆在那儿,定陵的窟窿还没填平呢。 周总理那句“我对死人不感兴趣”,听着像玩笑,其实句句在理。当时是1965年,国家刚从困难时期缓过来,经济建设正缺钱,工业、农业、国防哪样不需要砸资金?挖个陵墓,少说几十万,光定陵就花了40多万,还没算后头收拾烂摊子的钱。定陵的文物毁成那样,再挖长陵要是还出岔子,谁担得起?周总理心里有本账,他知道这钱得花在刀刃上,不是非得盯着死人折腾。他这回应,既点了吴晗的热情,又把国家的实际情况摆了出来。 再往深里说,周总理这话还有另一层意思。60年代,国际形势也不消停,中苏关系紧张,周边局势乱糟糟,国家得攥紧拳头搞建设。1964年中国刚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这可是硬实力的象征,花了多少钱多少人力,没人比周总理更清楚。他常年在外跑出访,国内忙着抓生产,哪有闲工夫再去挖个陵墓冒险?定陵的教训就在眼前,丝绸烂了,棺材没了,遗骨烧了,这不是闹着玩的。长陵要是再重蹈覆辙,不光钱打水漂,文化上还得再挨一刀。 周总理这人,一辈子都在为国家操心。早年跟着党闹革命,后来管外交、抓经济,忙得脚不沾地。60年代他头发都白了不少,可精神头还是那么足。原子弹试爆那天,他在指挥部站着,远处蘑菇云起来,他挥挥手,脸上全是笑。出访时,飞机上他还在看材料,谈判桌上稳得一批。晚年病了,还在病房里批文件,桌上就一杯茶,简单得很。他跟邓颖超一块儿过日子,家里也没啥值钱东西,桌椅都是旧的。这么个人,考虑问题从来都是大局为重。挡下长陵挖掘这事,真不是他不爱文化,而是他太清楚轻重了。 再说吴晗,他提这建议也没啥坏心,就是太入迷了,想在学术上再出点成绩。可惜时机不对,定陵的窟窿还没补好,国家也没余粮再干一票。吴晗后来没再坚持,估计也明白周总理说得有道理。这事就这么过去了,长陵到现在还好好地埋在地下,没人动它。 周总理这句幽默的回应,表面上是随口一说,其实背后全是算计。他保住了长陵,也给后人留了份遗产。定陵的教训够惨痛了,要是长陵再挖砸了,今天的十三陵还能剩下多少?他的决定看着简单,实则稳得很,既管住了眼前的冲动,也顾住了长远的利益。这份清醒,搁谁身上都不容易。
1965年9月,周总理同巴基斯坦总统,陈毅,吴晗等前往定陵,吴涵激动的问道“是否
爱吃凉历史
2025-04-14 00:27: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