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铁蹄践踏神州大地,北大教授刘文典先生的家也未能幸免,刘文典虽然会

蜀山史道 2025-04-14 09:57:33

1937年,日军铁蹄践踏神州大地,北大教授刘文典先生的家也未能幸免,刘文典虽然会讲日本语,但却一言不发,身着袈裟,站在一边,怒目以视,毫无惧色,翻译大声喝问,你是日本留学生,太君问话,为何不答?刘文典仍是两眼朝天,置之不理,后来有人追问个中因由,刘文典回答说:“国难临头,我以发夷声为耻!”

刘文典先生的这番话,震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也让后世无数人为之钦佩,他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和气节,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37年的北平,寒风凛冽,山雨欲来。昔日宁静的清华园,早已被日寇的铁蹄践踏,而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却在自己的书房里,静静地抽着烟,目光坚毅而决绝,他,就是国学大师——刘文典。

彼时,日军刚刚占领北平,为了粉饰太平,他们开始拉拢文化名人,企图用这种方式来麻痹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然而,刘文典的骨头比钢铁还要硬,他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始终不为所动。

日军见软的不行,便开始来硬的,他们闯入刘文典的住所,肆意翻箱倒柜,企图找到他“通共”或是“反日”的证据,面对日军的蛮横无理,刘文典没有丝毫的畏惧,他只是冷冷地看着这些不速之客,一言不发。

旁边的翻译官见刘文典如此“不识抬举”,便厉声呵斥,刘文典这才缓缓地转过头,用一种轻蔑的眼神看着翻译官,一字一句地说道:“国难临头,我以发夷声为耻!”

这句话,掷地有声,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日军没有想到,一个手无寸铁的文弱书生,竟然敢如此公然地挑衅他们,一时间竟愣在了那里。

刘文典的“硬气”,并非只是在面对日寇时才显露出来,早在几年前,他就已经和蒋介石“干”过一架。

1928年,刘文典担任安徽大学校长,当时正值国内局势动荡,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蒋介石为了压制学生运动,竟然将矛头指向了安徽大学,他指责安徽大学“学风不正”、“共党猖獗”,并下令逮捕了参与学生运动的学生代表。

刘文典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他直接跑到南京,蒋介石见刘文典如此“不识时务”,便搬出“校长”的身份来压他,然而,刘文典根本不吃这一套,他当场就怼了回去。

蒋介石瞬间哑口无言,恼羞成怒之下,便以“治学不严”的罪名,将刘文典关进了监狱。

刘文典被捕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知名学者纷纷站出来声援刘文典,要求蒋介石立即释放他,迫于舆论压力,蒋介石最终不得不释放了刘文典。

从怒斥日寇,到怒怼蒋介石,刘文典的“硬气”和“倔强”,并非是无缘无故的,这背后,是他对民族、对国家的深深热爱,以及对侵略者、对妥协派的无比憎恨。

刘文典的长子,曾经积极参与了学生爱国运动,不幸因病去世,这件事,对刘文典的打击很大,也更加坚定了他抗日救国的决心。

刘文典虽然是一位国学大师,但他对日本文化也颇有研究,他认为,只有了解敌人,才能更好地战胜敌人,为此,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翻译了大量的日文书籍,并鼓励学生们学习日语,了解日本文化。

然而,刘文典的良苦用心,却被一些人曲解,抗战胜利后,有人指责他“亲日”,甚至有人说他是“汉奸”,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刘文典没有辩解,也没有反驳。

不过历史证明了一切,刘文典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像刘文典这样“硬气”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虽然没有冲锋陷阵,浴血杀敌,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守护了文化的根脉。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我们依然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学习他们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0 阅读:39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