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的一个晚上,二姨和她女儿来家里做客。我写完作业,就坐在客厅里和她们一起看访谈节目。那期节目讲的是一对夫妻的患难爱情,特别真实细腻,加上背景音乐也配得好,我没看多久就觉得喉咙像堵了块石头。
我妈从厨房端菜出来,看见我在用手背抹眼泪,就笑出声来:“哟,你还看哭了?”然后她转头对二姨和她女儿说,“你们看,他在那儿偷偷擦眼泪呢,这么大个人还这么爱哭,还挺多愁善感的,哈哈。”说完,她就把菜放在桌子上,让我快去洗脸吃饭,说我一把眼泪鼻涕的,脏死了。
二姨看着我也跟着乐,她女儿因为小,好奇地跑过来,仰着头凑到我面前,想看我藏在手背下的脸,然后发出一声怪笑,嘻嘻地跑开了。
节目里的悲痛和感动,加上亲人的调侃和小辈的围观,让我感觉特别羞耻,甚至有点绝望。我用力蒙住眼睛,坐在沙发边缘,两颊发烫,都不敢抬头。
到了高一晚自习,全班一起看《感动中国》。教室里哭成一片,抽泣声、抽纸声不断。我一边大口喝水,一边用右手拇指使劲掐食指的第二关节,努力控制住情绪,然后笑着对同桌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你们都太容易感动了吧?”
那个我一直有好感的男生,眼睛红了一圈,转过头来不可思议地看着我,过了好久才慢慢说:“你怎么能这么冷血?你真可怕。”
十岁那年,我弓着腰坐在客厅里,眼泪和手上的铅笔灰混在一起,滑稽又窘迫。从那以后,我就觉得表露情感是件特别羞耻的事情。从那晚以后,我再也没说过“我想家,想爸妈,也想你”。
十五岁那年,我在教室里装作无情冷漠,桌子底下藏着被指甲掐红的食指。无论是对暗恋的人,还是面对朋友远去、情人别离,我都说不出“舍不得,等等我,我爱你”。
现在看来,那些调侃根本不算什么,但那时候对我来说,那件小事真的改变了我的个性。我明明情感很澎湃,却不敢说出来,怕被嘲笑。
我写的文章总是嬉笑怒骂,不正经。我也想过豁出去,但怕被人嘲笑敏感矫情,也下不去笔。这篇答案我写好了好久,一直犹豫要不要发。前几天和妈妈谈起这件事,没想到她还记得,但她根本不在意。
所以,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你的情感能被珍惜尊重,你的凉薄冷漠能被捧在手心。我希望你累了一天还能和喜欢的人分享那轮明月,我希望你难过不舍的时候还有勇气大哭拥抱,告诉他珍重,再见,其实你真的舍不得他。
我也希望你,能给你年幼的孩子最轻柔的肯定,能看穿父母眼里说不出的关心。我希望你能和你爱的人一起分担她的彷徨恐惧,在她软弱的时候,紧握着她的手,告诉她别怕,有你,你一直在这里,和她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