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开国上将许世友在南京逝世,邓小平指示不准开追悼会不许立碑,这是为何?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4-14 20:03:10

1985年,开国上将许世友在南京逝世,邓小平指示不准开追悼会不许立碑,这是为何? 1985年10月22日,开国上将许世友在南京去世,享年80岁。按理说,这样一位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走的时候怎么也得有个隆重的追悼会,墓前立块碑留个念想。可现实却完全相反,中央下了命令:不搞追悼会,也不许立碑。这命令还是邓小平亲自拍板的。一时间,大家伙儿都懵了,这到底是为啥?要搞清楚这事,得从许世友这个人说起,他的经历和想法,跟这个决定有直接关系。 许世友1905年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早逝,他跟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苦哈哈。1927年,他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从此一头扎进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奋斗的路。黄麻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家伙打仗不要命,胆子大,脑子活,战功一摞一摞的。1955年,新中国授衔,他成了开国上将,地位杠杠的。 但别看他外表是个铁血硬汉,心里头却有个软肋——对母亲的感情特别深。因为参加革命,他早早离家,战乱年代没法常回去看妈。1947年好不容易回趟老家,见着母亲的时候,他傻眼了:当年那个壮实的农村妇女,已经满头白发,走路都颤颤巍巍。许世友这大男人,当场跪下,眼泪哗哗地流,心里那个悔啊,觉得自己没尽到孝道。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他当了大官,可忙起来还是顾不上回家,1959年母亲去世,他更是难受得不行。从那时候起,他就琢磨着,将来自己死了,一定要埋在母亲旁边,多少弥补点遗憾。 1985年,许世友得了肺癌,已经是晚期,病痛折磨得他不行了。他不愿意去北京治病,就待在南京家里扛着。临死前,他把家人叫过来,低声交代:死后不火化,要土葬,埋在母亲墓旁边,还专门写了报告递到中央。这话一出,家里人都愣了,因为这跟当时的国家政策完全对着干。 为啥对着干?得说说背景。1950年,中央就提倡火葬,目的是节约土地资源。毛泽东带头签了文件,周恩来、朱德这些大领导都支持,火葬成了新中国殡葬改革的大方向。尤其是高级干部,更得带头执行,给老百姓做榜样。许世友作为上将,肯定知道这政策,但他还是提出了土葬的要求。这不是他不懂规矩,而是他心里那份对母亲的执念太重了,宁可破例也要完成这个心愿。 许世友的报告送到中央,立马炸了锅。有人觉得,这老将军功劳大,特殊要求可以理解,毕竟人都有感情;可也有人反对,说他是高级干部,得遵守政策,不然怎么服众?讨论来讨论去,最后邓小平拍板了。他批了这么一句话:“许世友戎马一生,功勋卓著,是个特殊人物。”意思很明白,许世友这辈子为国出力太多,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土葬可以批,但得低调,不能大操大办,所以追悼会不搞,墓碑也不立。 这决定其实挺有讲究。既给了许世友面子,尊重了他对母亲的感情,又没完全破了火葬的政策底线。不开追悼会、不立碑,就是不想把这事闹大,免得影响政策执行。说白了,这是个平衡,既照顾了个人,也顾全了大局。 最后,许世友如愿以偿,葬在了河南新县许家洼他母亲墓旁边。墓地很朴素,就是一堆黄土,没碑没牌,旁边几棵松树站着岗。中央的低调要求执行得彻底,但民间却没忘了他。每到清明节,当地村民和一些敬仰他的人都会去墓前放点花,缅怀一下。这位将军虽然走得悄无声息,可他的故事一直在老乡们嘴里传。

0 阅读:0
无畏战士闯龙潭

无畏战士闯龙潭

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