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黄旭华,1926年出生在广东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但父母特别重视教育。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后来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的船舶制造。1950年代,国家急需发展国防科技,他被选中加入了一个绝密项目——核潜艇研发。那时候,中国科技底子薄,别说核潜艇,连像样的潜艇都没几艘。黄旭华和团队从零开始,连计算器都没有,全靠手算和土办法,一步步摸索。 核潜艇这东西,不是随便能搞出来的。苏联那会儿帮过一阵子,但很快就撤了专家,留下一堆难题。黄旭华他们硬着头皮上,没资料就自己研究,没设备就自己造。他常跟同事说:“咱们没退路,只能干成。”就这样,他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愣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成功,黄旭华成了幕后英雄。但这背后,他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搞核潜艇不是普通工作,是绝密任务。黄旭华一进项目,就得隐姓埋名,连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在干啥。他跟妻子说自己“出差”去了,这一“出差”就是几十年。父母、兄弟姐妹,全都断了联系。那时候通信不发达,想写信都不行,因为地址得保密。黄旭华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老母亲。他母亲年纪越来越大,他却一次都没回去看过。 三十年啊,说起来容易,过起来多难。黄旭华不是不想家,而是不能家。为了国家安全,他得忍住思念,把所有精力扑在工作上。同事回忆,他有时候夜里一个人默默抽烟,估计就是在想家吧。但他从不跟人抱怨,怕影响士气。母亲那边呢,也不知道儿子到底在干啥,只知道他“失踪”了。家里人甚至一度以为他出了啥事,可又没地方打听。 1988年,中国核潜艇到了关键阶段,要在南海做深潜试验。这次试验不光是技术活儿,更是国家实力的证明。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得亲自盯着,确保不出岔子。试验地点在南方,离他老家不算太远。领导看他这么多年没回家,特批了一次探亲机会。三十年没回家的黄旭华,终于能见见母亲了。 那时候,他已经62岁,满头白发,母亲更是95岁高龄。黄旭华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能回家看看,忐忑的是不知道母亲还能不能认出他。毕竟三十年没见,彼此都老了太多。他带着一堆复杂心情,踏上了回家的路。路上他没多想试验的事,满脑子都是母亲的样子,想着见面该说点啥。 到了家门口,黄旭华见到了母亲。95岁的老太太,头发全白,眼神不太好,但精神还行。三十年没见的儿子突然站在面前,按理说该是激动万分。可奇怪的是,母亲看着他,愣了半天,竟然一句也没说。黄旭华后来回忆,当时他喊了声“妈”,母亲只是点点头,眼泪哗哗往下掉,就是不出声。 这到底咋回事?有人猜是老太太年纪太大,反应慢了;也有人说是她太激动,情绪堵住了嗓子。其实最靠谱的解释,是母亲心里积了太多东西。三十年没消息,担心、埋怨、想念全混在一起,突然见到儿子,反而不知道从哪儿说起。加上她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以前,情绪一上来,话就卡住了。黄旭华自己也懵了,他本来准备了一堆话,结果母亲不说话,他也不知道咋接。 母亲不说啥,也许是她懂儿子。老人家活到95岁,看过太多世事,可能早就猜到儿子干的是大事。她不问、不说,就是不想给儿子添负担。黄旭华后来提起这事,总是感慨:“我欠母亲的,太多了。”但他也说,如果再选一次,他还是会走这条路,因为国家需要。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
文山聊武器
2025-04-15 00:31:55
0
阅读:13
寻找伊甸园
文章看完后,眼泪沾满襟。向隐姓埋名的军工领军专家致以崇高的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