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何处去(33):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探寻中国道路 在这个剧变的时代,"乡村往何处去"的追问从未像今天这般迫切。从太平洋彼岸传来的异域图景,与本土正在发生的治理变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观察中国农村发展路径的双重镜像。当我们审视美国农场的规模化经营与社区自治,反观中国村庄的宗族纽带与乡土智慧,或许能更清晰地把握中国乡村振兴的独特逻辑。 一、传统治理的现代困境 华北平原上的某村庄,村支书王老汉在调解两家宅基地纠纷时陷入两难。作为在村里生活了六十载的"明白人",他深知张家祖宅的排水沟曾见证三代人的情谊,李家新建的围墙也承载着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规,这场争执必须依法划定明确的产权界限。这种现代法理与传统伦理的碰撞,暴露出熟人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层危机。 在长三角某经济强村,外来务工人员已占常住人口的65%。每当中秋佳节,村委会都要为"该不该给外乡人发月饼"争论不休。这个看似琐碎的问题背后,折射出传统封闭治理体系遭遇的结构性挑战。当资本下乡带来产业链重构,当电商直播打破城乡藩篱,原有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剧烈震荡。 二、制度创新的破茧之路 浙江"千万工程"带来的启示令人深思。安吉县鲁家村首创的"家庭农场+乡村旅游"模式,既保留了竹林鸡鸣的田园诗意,又创造了亩均产值超万元的现代产业体系。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尊重自然肌理的基础上植入现代要素。正如村支书朱仁斌所说:"我们修缮祠堂时用的仍是祖传的榫卯工艺,但展厅里展示的却是物联网监测系统。" 数字技术的渗透正在重塑乡村治理版图。贵州"为村"平台让偏远山村的政务办理效率提升300%,山东"智慧农业大脑"实现小麦病虫害预警准确率达92%。这些技术变革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替代,而是在重构人与土地的关系。平度市某合作社的无人机飞手王磊深有感触:"以前背着喷雾器打药累弯腰,现在指尖轻点就能守护万亩良田,这才是新时代的耕读传家。" 新型主体的崛起昭示着乡村力量的嬗变。90后海归硕士陈柳返回湘西老家,将苗绣技艺转化为时尚品牌,带动留守妇女人均增收2.3万元。这类"新农人"群体已达2200万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本和技术,更是市场意识与创新基因。正如中央农办专家所言:"当知识精英开始流向乡村,乡村振兴就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眺望,从井田制到包产到户,从人民公社到村民自治,中国农村的每一次转身都伴随着文明的阵痛与蜕变。今天的乡村振兴绝非西方模式的简单复制,也不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自我重复,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对中华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当我们在浙江丽水的古村落里看到5G基站与夯土墙相映成趣,在黑龙江垦区目睹无人农机勾勒出现代农业画卷,就会深刻理解:中国农村的未来,必将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诗意栖居。这或许正是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念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当前农村何处去(33):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探寻中国道路 在这个剧变的时代
君毅的三农
2025-04-15 04:33: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