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仓位触及新高,市场暗藏何种信号?
方才,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映入眼帘——私募仓位竟已达到新高。回想起之前,我曾与大家分享过一条看盘的实用经验:每当察觉到私募机构的仓位攀升至新高时,市场往往很快就会迎来调整。这一交易信号,在过往的市场行情中多次应验,犹如一把精准的钥匙,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启预测市场走向的大门。
当前,国内股票私募仓位指数已稳步攀升至近7个月以来的最高点,而百亿级私募仓位指数更是一骑绝尘,创出了近一年半的新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百亿级私募中,满仓(仓位超过八成)的私募占比极为罕见地接近七成。具体数据显示,国内股票私募仓位指数已高达78.04%,成功创下近七个月的新高纪录;百亿级私募仓位更是突破了81.40%,刷新了近18个月以来的峰值。
在此情形下,媒体在传播消息时,大多将私募机构重仓、满仓的情况解读为利好。然而,从专业的交易层面来剖析,实则应将其视为利空信号。
在当前市场中,主要的交易力量之一——公募机构,因其自身特性,常年维持满仓状态。他们缺乏择时的能力,甚至主动放弃择时,仅具备调仓换股的操作空间。与之不同,私募机构在仓位控制上更为灵活,通常可在五成到八成之间进行调整。一旦出现私募机构将仓位打满、处于重仓状态,这便意味着这部分力量已经没有更多的做多潜力。毕竟,市场的上涨动力,很大程度上依赖新的资金不断涌入。
在外行人眼中,机构重仓满仓似乎预示着市场前景一片光明,是利好的象征。但深入到实际交易场景中,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从交易层面来看,那些持股的投资者,表面上处于多头阵营,可实际上,他们手中持有的股票,使其成为潜在的卖方,本质上属于空头。特别是那些满仓的投资者,由于无法再继续买入,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他们所能做的,就只剩下卖出股票,这无疑是妥妥的空头力量。相反,那些持币观望的投资者,表面上看似是空头,但他们手握真金白银,只要市场给出一个合适的买入理由,他们便能瞬间转化为多头,为市场注入新的资金。
由此可见,当机构重仓达到满仓状态时,意味着机构已经失去了进一步做多的能力,就好比所有人都已上车,没有新的乘客推动,车辆前行的动力自然会减弱,价格也就难以继续上涨。反之,若机构仓位很轻,那就表明机构大多还未入场,此时只要价格出现上涨的趋势,便会吸引源源不断的资金前来加仓,推动市场进一步上扬。
令人遗憾的是,撰写消息的很多人,并非专业的交易者,他们缺乏实际交易经验,每次都将机构满仓、百亿私募满仓等情况简单地作为利好进行传播和解读。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从媒体上看到的市场解读,与在真实交易中所感受到的情况大相径庭。交易,本身就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但它并不违背常识。只是,很多人的交易常识往往是错误的,多是基于主观臆断,想当然地做出判断。对此,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