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西藏九世班禅圆寂,高僧们长途跋涉,找到5岁的贡布慈丹作为继承人,谁知,孩子第一句话就让高僧们震惊不已。 在民国时代,深刻的政治与文化变革中,九世班禅与当时的西藏政府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不愿在关键问题上妥协,这促使他不得不离开西藏,前往内地。 随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日本试图通过推动“内蒙自治”来割裂内蒙古与中国的联系。 然而,九世班禅不顾个人安危,在内蒙古各地积极宣传抗日精神,为挫败日本的阴谋策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晚年,九世班禅遭遇了连番阻挠,被迫流亡,生活处境艰难。 1937年12月,他在青海玉树大寺圆寂,终年55岁。他的逝世引发了高僧们对其转世继承人的寻找。 寻找转世活佛,是藏传佛教中一项充满神秘色彩的传统。通过活佛遗留的预示、遗嘱以及占卜、降神等手段,高僧们确定了转世的方向和特征。 在这一基础上,他们踏上了艰难的旅程,秘密探寻那些聪明异常、灵性十足的灵童。数年努力后,六名灵童被找到。 按照活佛转世的传统,这些灵童需通过识别前世班禅使用过的物品的考验。出乎意料的是,六名灵童全部通过了这一测试。 为了决定真正的转世灵童,金瓶掣签成了唯一的选择。然而,由于当时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中央政府无法监督这一过程,使得金瓶掣签无法进行。 最终,高僧们决定通过祈求护法神的神谕来确定转世灵童。当神谕指明了唯一的灵童后,一名五岁的孩子贡布慈丹却断言错误,声称自己才是真正的转世灵童,并预言另一名孩子将面临危险。 贡布慈丹是一个出生于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普通藏族农民家庭的孩子,自出生之日起就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的笑容和深邃的眼神,似乎能洞悉世间万物,与同龄孩子的常态大相径庭。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贡布慈丹就展现出对周围世界的独特感知。他总是站在家门外,用他那澄澈的眼神望向远方,仿佛在等待着某个重要的人或事的到来。即使年纪渐长,这种行为也没有改变。 在贡布慈丹五岁那年,一个寻找转世灵童的高僧队伍,根据村民的指引,来到了他家的门前。令人吃惊的是,贡布慈丹似乎早已预料到他们的到来,他的反应和言行,令高僧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惊奇和认同。 贡布慈丹的特殊之处不仅体现在他对高僧们的热情和认识上,更在于他对佛法的理解和感知上,展现出不同寻常的灵性和深度。这使得高僧们决定将他选为灵童,并带回塔尔寺,进一步验证他的身份。 然而,在通过了初步的考核后,贡布慈丹在面临神谕这一重要环节时却未能通过,因为神谕指示的并非他的家乡。这一结果,暂时让他从灵童的行列中被排除了出去。 尽管在初次考核中落选,贡布慈丹却对高僧们的选择提出了异议,预言了被选中的灵童将面临的危险。 不久后,他的预言不幸应验,被选中的灵童突然病逝,这一事件让高僧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贡布慈丹的话,并决定给予他和其他候选人更为严格的考核。 在更为严格的考核中,贡布慈丹展现出了他对九世班禅生前演讲内容的深刻记忆,这些内容是未曾公开过的,只有九世班禅本人及其亲近的弟子才可能知晓。 贡布慈丹的表现最终消除了所有疑虑,证明了他不仅具备九世班禅的记忆,也继承了他的智慧和灵性,成为了真正的转世活佛。 1949年,贡布慈丹走上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舞台,正式继承为十世班禅。这一年,不仅对他个人,也对整个西藏乃至更广阔的中国意义重大。 贡布慈丹担任十世班禅后,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在西藏解放的关键历史时刻,他不仅展现出了深厚的爱国情怀,而且通过积极配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西藏的问题,这些方案旨在促进藏族人民的福祉,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在他的努力下,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得以实施,对提升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历史往往伴随着不懈努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身体的消耗。贡布慈丹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同时,健康状况逐渐受到了影响。他的生命在51岁那年画上了句号。
1960年8月,伟人和越南主席胡志明在北戴河海滨度假时进行交流。当时,中国在联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