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国军军长鲁崇义劝说参谋长何沧浪起义,何沧浪说:“与其束手就擒,不如拼死一搏,或许还能杀出一条血路。” 而此时的窗外,解放军的炮火已经悄然逼近城郊,在屋内这场关乎两万人生死的争论,正将历史的天平推向未知的深渊...... 1949年12月成都已然成了一座孤岛,此时的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二野主力以“大迂回、大包围” 战术,将胡宗南集团40余万残部困在了川西盆地。 反动派国民党委员长蒋介石早就在12月10日的时候惊慌飞逃到了台湾。 当时反动派国民党军长鲁崇义的第30军,是由昔日的西北军旧部重组而成的“杂牌军”,后来被胡宗 南强拉入川。 但由于部队缺粮少弹,士兵的士气一直都很低迷,而我们的解放军早已经切断了他们的所有退路。 鲁崇义深知,此时如果负隅顽抗,只会让两万子弟沦为炮灰。 于是他连夜召集军部会议,提出起义主张:“弟兄们为老蒋卖命二十年,可曾得过他的半分真心? 然而,参谋长何沧浪却有不同的声音,他拍案而起:“军长糊涂!你我都是党国军人,怎么能够临阵投敌?当年太原黄樵松密谋起义,落得身首异处,戴炳南告密升官,却也不过苟活数月。与其屈膝偷生,不如血战到底!” 但其实鲁崇义的抉择就是当年西北军百年沉浮的一个典型缩影。 他出身在冯玉祥的旧部,曾经亲历了中原大战后西北军体系的崩塌瓦解。 1931年,冯玉祥下野鲁崇义被迫投蒋,但自始至终都被归为“杂牌军”,抗战期间屡遭中央军排挤, 甚至赋闲五年。 这种身份的烙印,让鲁崇义在1948年太原战役前连连托病避战,将指挥权交予副军长黄樵松。 只是没有想到黄樵松密谋起义失败,惨遭戴炳南告密,最终和解放军联络员同赴刑场。 就这样,黄樵松的悲剧成为了鲁崇义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他曾经亲眼目睹过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溃逃,更看透了“杂牌军”在反动派国民党体系中的宿命:胜则无赏,败则为弃。 所以当何沧浪高呼“效忠党国”时,鲁崇义只是冷笑:“党国?胡宗南丢下四十万大军独自南逃,便是你我的党国!” 与此同时,何沧浪的顽固源于他在黄埔嫡系出身和对“军人荣誉”的偏执。 他少年从军,深受“不成功便成仁”的训诫,视起义为“叛国”。 从两人的这场争论中我们看到了反动派国民党内部斗争的本质...... 何沧浪信奉“武人之道”,宁为玉碎,而鲁崇义则选择“生民之道”,以保全士卒性命为要。 当何沧浪拔枪想要威胁时,门外突然涌入了不少人,这些人都是早已暗中联络了中共地下党,枪口 1949年12月25日,第30军通电起义。 鲁崇义在布告中写道:“我等起义非为苟活,实为四万万同胞免遭战火!” 对此有不少人感叹:“原来历史从不缺何沧浪式的悲壮,但唯有鲁崇义们的清醒,才能让血色黎明化作和平曙光。” 那场指挥部里的争吵,早已经超越个人生死,成为新旧中国交替的隐喻。 信源:查子香——抗日战争纪念网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