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火车有上千名乘客,却卖不出20份盒饭,为何乘客宁可挨饿喝水,也不愿意买盒饭?看着列车员来回推销盒饭,但整个车厢也就一位妇女买了一份,还是因为孩子吵着太饿才选择购买。 火车上推着餐车卖盒饭的场景,对许多人来说再熟悉不过。 可如今一到饭点,餐车来回转悠十几趟,能卖出去的盒饭却屈指可数。 有人调侃说,买盒饭的人比中彩票的还少——除非孩子饿得直哭,家长才硬着头皮买一份。 这现象背后,藏着不少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糟心事。 先说说价格这道坎儿。 火车盒饭动辄二三十块起步,贵的能到四五十块。这价钱搁在车站外头,能吃到现炒的热乎菜,但在火车上,掏同样的钱只能买到一盒冷冰冰的饭菜。 有乘客算过账:一盒宫保鸡丁盒饭卖35块,里头鸡肉丁还没花生米多,米饭还夹生。 这哪是吃饭,简直是花钱买罪受。铁路部门说盒饭贵是因为冷链运输、包装成本高,可乘客心里明镜似的——街边小店用同样的保鲜盒装饭,价钱能便宜一半。 说到底,火车上就这一家卖饭的,爱买不买,价格自然由着他们定。 再说说味道这茬。 火车盒饭难吃,早成了大伙儿心照不宣的共识。有人形容打开盒饭就像拆盲盒——蔫巴的青菜、发柴的肉片、黏糊糊的米饭,保准让人食欲全无。 预制菜加热后那股子塑料味,跟家里剩饭热三遍似的。有乘客亲眼见过,餐车服务员从保温箱里掏出盒饭时,塑料膜上都凝着水珠,饭菜早就闷得发黄。 更别提那些号称“地方特色”的盒饭,说是川菜却连辣椒油都舍不得放,说是粤菜倒像白水煮菜。这样的饭食,别说花钱买,白送都嫌占行李地方。 火车上的环境也是个老大难。硬座车厢里人挤人,小桌板上堆满行李水杯,想找个地方扒拉两口饭,胳膊肘都能撞到邻座。 夏天车厢里闷得像蒸笼,汗味、泡面味、脚臭味混在一起,别说吃饭,多待会儿都反胃。卧铺稍微好些,可上铺兄弟翻个身,床板嘎吱响,下铺大姐的呼噜声震天响,这饭吃得跟打仗似的。 有乘客试过端着盒饭去连接处吃,结果过道人来人往,还得防着车门突然打开灌进来冷风。这哪叫吃饭,分明是遭罪。 现在人出门讲究个实惠方便,谁还没点应对经验?提前塞进行李箱的泡面、自热锅、面包饼干,哪个不比火车盒饭强? 五块钱的泡面配上免费开水,热汤热水的管饱;自热米饭花样多,鱼香肉丝、梅菜扣肉口味随便挑。更精明的乘客算准时间,在停靠大站时冲下去买站台餐——热腾腾的包子、现烤的烧饼,价钱便宜还新鲜。 就连外卖都打进了火车站,手机点点,到站就能取餐。这么多物美价廉的选择摆着,谁还当冤大头买火车盒饭? 要说铁路部门没想过改进,那也冤枉他们了。前些年搞过“15元惠民盒饭”,结果乘客一尝,青菜老得嚼不动,肉片薄得能透光,照样没人买账。 后来学飞机餐搞冷链配送,价钱翻着跟头涨,味道还是老样子。有知情人透露,火车餐都是外包给餐饮公司,这些公司既要打点关系又要压缩成本,最后只能从饭菜质量上抠钱。 这就像个死循环——越没人买越要涨价,越涨价越没人买。 其实老百姓要的很简单:花合适的钱吃顿踏实饭。要是20块钱能吃到两荤一素的新鲜饭菜,米粒分明、青菜脆嫩,保准餐车推过来就被抢光。 或者学学日本铁路便当,把各地特色美食做成精致盒饭,就算贵点也有人愿意尝鲜。 再不行搞个扫码订餐,让乘客提前选好口味,到点送餐到位,既不用听餐车吆喝,也不用闻着别人泡面流口水。 说到底,火车盒饭的问题就像面镜子,照出的是服务意识和市场规律的博弈。 在老百姓越来越精打细算的今天,光靠“独家买卖”的底气迟早要栽跟头。 啥时候能把乘客当自家亲戚招待,盒饭滞销的怪现象才能真翻篇。 主要信源:(虎嗅网——旅途上的盒饭,注定又贵又难吃?)
“这次大妈败了!”一公交车到站后,一群大妈上来了,一白衣大妈与一小伙子抢座失败了
【8评论】【2点赞】